中华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世道人心建设,并视文艺为世道人心的映象,也是对世道人心施以影响引领的重要抓手。
《尚书·大传》中以《卿云歌》歌颂舜禅夏禹的盛况与先民故土的朗朗乾坤:“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气象无与伦比。再如我们今天追求的“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孔子亲自编辑《诗经》,指出了诗的“兴观群怨”功能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调理。孟子更喜欢以尧、舜、禹三代诗歌为据,要求各侯国君王为政的仁德性与规范性。至于音乐,孔孟强调它的节律、文化、庄严性,是秩序、敬畏、慎终追远的价值载体。
2500年前,孔子担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个说法,至今仍然有意义。生活飞速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与课题,令有识之士有所忧患。今天所谓世道人心问题,表现为现代语境下价值观的混乱与淡漠。社会风气失范、社会评价失衡、行为举止的不良等负面信息不断传来,甚至连一个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施以援手,也成了令人困惑的难题。这当中有传媒时代的放大效应,也有物质上的飞速增长与精神上的困惑杂乱的落差。
无疑,文艺作品在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方面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文艺的精神性、感情性、形象性、丰富性、生活性、潜移默化性正好可以深入人心。屈原的忠贞与激情、李白的阔大与自由、杜甫的伤时与忧民、司马迁的栩栩如生与鉴古通今、曹雪芹的对于青春的珍惜与对于封建专制的痛切控诉,推动形成了我们前人的价值观,那就是从孔子开始就提倡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忠恕廉耻,等等。
而今天,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一代又一代国人杜鹃泣血的梦想与望眼欲穿的期待,也是“爱国”这一关键词的内容所在、追求所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民人格的共识。在乱象丛生的今日世界,清醒坚定、和平友善、勤劳务实的建设性中国精神,正在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是什么?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向往、我们的心曲神髓。元代戏曲家、《琵琶记》作者高明有云:“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风化,就是世道人心、核心价值。中华艺文主张文以载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天人合一,即强有力的精神品质与对于生活的深扎熟察积淀酝酿的统一,这也正符合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这类佳作的打动人心之处,离不开对于精神价值的火热投入、严正选择与一往情深。
文艺家的杰出贡献,正是精神价值的丰碑。
历史发展到今天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能做得更好一些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8日 06 版)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