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办校一掷千金抢生源背后的隐忧
11月20日,温州苍南县树人中学给中考成绩优异的高一新生发放了800万奖学金,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民办学校用自己的资金给学生发奖学金,吸引优质生源,只要公开透明,没有什么好质疑的;有的则担心,这种靠重奖吸引学生报考的做法只是炒作,会让学生变得更功利。
学校用奖学金吸引学生报考,确实是办学的常规选择,但事,我们有必要分析评奖标准,因为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价值导向。据报道,该校是按中考成绩在全县的排名给学生发不同数额奖学金(全县前1300名奖励10万元,前1800名奖励5万元,前2300名奖励4万元,前2800名奖励3万元,前3300名奖励2万元)。这种做法可以吸引高分生源,但明确按分数、名次论奖,难免会强化唯分数论的导向。
作为民办学校,决定怎样吸引生源,有自己的自主权。但温州这所学校的问题在于,把我国一些学校打造教育品牌的选择推向一个“新高度”。近年来,我国一些学校(尤其民办学校)的办学,正在走用钱买生源之路。学校的考虑是,高分学生今后考进名校的概率更大,学校的声誉会更好,会由此引来更好的生源。目前很多“名校”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种以优质生源打造学校升学业绩和学校品牌的办学路线,是应试教育办学语境下的一种功利选择。当前民办学校身处大环境就是功利的,家长选择学校时主要都看升学率、考上名校的学生比例,而这些是以高分生源为基础的。或许民办学校会说他们也是出于诸多无奈:如果他们花钱买生源,怎样与其他公办名校竞争?靠办学积累,要等到何时?
然而,这种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加剧各校的生源争夺战。其后果非常恶劣——对于高中来说,“高分=优质生源”的观念更加牢固;对于初中学校和学生来说,对分数和名次的关注也会上升到新的层次。有人担心,该校奖励的学生太多,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初期用重奖引来生源—用高分考生提高学校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报考—收取更高的学费”,这是花钱买生源办学的通常发展轨迹。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民办学校要走花钱买生源这条路,而且都把高分生源等同于优质生源?尤其这件事发生在即将推进中考改革的浙江,更值得深思。在现行制度下,民办学校关注高分生源是“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追问高考改革、中考改革,究竟给基础教育带来多大转变?为何学校还是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名次?
一种解释是,虽然新高考实行3+3科目组合,新中考将实行4+X科目组合,给了学生考试选择权、科目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和学校选择权,但最终的录取还是按3+3和4+X总分进行排序录取,唯分数论并没有打破。学校和学生也难以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分数、名次仍是学生和家长几乎唯一在乎的东西,学校办学也就以分数作为目标——招生业绩看录取分数,办学业绩看升学分数。
近年来,清华和北大在高考之后为抢高分生源、“状元”,几乎年年撕破脸,斯文扫地。这给基础教育怎样的导向?当前社会的唯分数论,不就是在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中形成的吗?而且,北大、清华等校同样采取的是用高额奖学金招揽生源。对此,教育部曾明确发布禁令,要求各高校不得以承诺给予高额奖学金来抢生源,但高校并没有严格执行。而教育部的禁令也出于无奈,高校用奖学金吸引学生选择并没有错,错在于让唯分数论越演越烈,可唯分数论并不能靠禁令禁掉,这要改革升学评价制度。
并不在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链条上的大学尚且为抢高分生源而不择手段,也就很难指责高中争抢高分学生了。要突破唯分数论,靠学校的自觉是十分困难的,最终还是要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单一分数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必须推进招考分离,落实和扩大大学的自主招生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中学多元办学,办出特色和高质量,给受教育者更多的教育选择。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