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曾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80多年前,中央红军到达西昌礼州镇,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并向部队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确定北上抗日路线。那时,身处贫困、备受压迫的彝汉群众积极支持红军、参加红军,为了什么?为了得到解放,为了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80多年过去了,西昌已成为祖国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2015年,西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第九十三位,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县市第一位。然而,经济社会越发展,我们越不能忘记初心,忘记尚未脱贫致富的群众。西昌还有47个贫困村、12868名贫困人口,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西昌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今年就要夺取脱贫攻坚压倒性、实质性、决定性胜利,实现全面脱贫,正是为了让所有群众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底气。过去5年,是西昌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也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全市民生事业投入超过90亿元,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比如,教育方面,累计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44个,形成了布局合理、门类齐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体系。安居方面,完成城中村改造153.78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项目275.81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8089户。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拿出真心。去年,我们对47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彻底调查,发现仅有5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余42个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只能靠每年财政下拨的3万元办公经费和5万元公共服务经费维持运行。为了攻克这一影响群众脱贫的关键制约难关,我们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村施策,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探索出党建引领、盘活资源、产业扶持、合作带动四种发展模式,切实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群众脱贫的同时,如何让贫困群众拥有自己站起来的希望、站得稳的支撑,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我们提出,扶贫,就要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留下永远不走的群众工作队伍。“三留下”确保了发展的延续性、持久性。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既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要万众一心、埋头苦干。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告慰浴血牺牲的革命先辈。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4日 05 版)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