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打工多年的王蓉,前不久终于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店。中秋节前夕,第一次在社会上独立打拼的她,经历几件事后顿悟:很多事情只要走“非正常程序”,办起来似乎会容易很多。
她打算给管事的几个人送礼,听闻周边开店的“过来人”说:现在严管收礼吓唬得住大机关大单位,基层的监管人员还是得打点打点。她想着去监管单位送上几盒月饼和香烟,可是“过来人”笑了:这点礼谁能看得上眼?单位里、摄像头下别人不敢收,你就不能换个地方送?
王蓉按照“过来人”的指点给管事人送了购物卡。回想一个月前办营业执照、卫生证、挂牌匾时的遭遇,她越来越觉得今后还得多听听人家“过来人”的,以免走弯路。
记得办卫生许可证时,她去了几次办证大厅,不是赶上片区工作人员休假,就是需要来回补办手续,她也打算继续按部就班地走程序,因为相信现在政府正在推行简政放权,总不会有人卡着不给办证。又有“过来人”提醒她:即使程序走完了,负责检查的人非说你这不合格那有毛病,你受得了折腾?再说了,初来乍到,你不先向管事人报到,以后总是要勤查你的。于是,她直接给了片区的一个办事员500元钱,享受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挂牌匾的时候也是一样,她同样给管事的人1000元钱搞定,省去了在相关部门备案的麻烦。而且这位开着豪车收钱的“小哥”表示,有事就找他:尽量不来查她的店,上面若有突然来的检查,就让她把牌子先摘下来避避。
在筹备开店时,王蓉花了两万多元租房子,最后却上当受骗,因为她转租来的房子是一房多租,二房东骗了她的钱。二房东耍无赖说:你去告我吧,走程序就能把你拖垮。王蓉心里对“走程序”十分恐惧,她最近打算找个要账公司采取“非正常程序”要回钱来,宁愿把一半的钱分给要账公司。
“我打工也没攒下几个钱,做的是小本生意,可是要想干下去,小鬼难缠,‘小民’不易啊!”王蓉一脸的无奈,她越来越觉得生存需要屈服于一些“潜规则”。
很多人会说,王蓉是受了“过来人”的害,一群图省事的人在破坏社会风气。然而,仔细想想,这事不稀奇吧?如果说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小民”不易,那些所谓有些关系、有些地位的人们,过得也不轻松。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得送礼,住院就医也要四处求人,找工作有后门就好办得多……很多人最初也想着“咱就按正常程序”走,结果多次受阻之后,也不得不妥协了,在渐渐习惯走“非正常程序”的人中,逐渐多了你我的影子。
我们怎么就成了破坏社会风气的同谋、共犯?社会风气变坏,到底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好像谁都脱不了干系,而角色错位和投机心理也许是最大元凶。
一些执行程序者认为,如果按正常程序办,办事者就会觉得按规矩办成事是应该的,那样谁还求自己,很吃亏。而办事者则总想把按规矩办不成的事办成,或按规矩提前办不成的提前办成,总怕按规矩办事被走歪门邪道的人抢先而吃亏。办事者“想插队”“怕落后”的投机心理,执行程序者自然很清楚。于是,“聪明人”之间就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正常程序也就愈发难以正常履行了。
如何让正常程序正常运转起来呢?最关键的其实就三条:一是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来矫正执行程序者的角色错位,让执行程序者明白,按规矩办事是职责不是恩赐与施舍,履责不到位还要被严肃问责。二是要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来堵死办事者的投机心理,还原社会资源分配应有的公平和公正,让办事者明白,不守规矩办不成事还有被追究法律责任风险,逼着“聪明人”回归到规矩人的行列中来。三是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来加大对执行程序的社会监督力度,把能放在阳光下操作的事统统全过程放到阳光下,使执行程序者和办事者那点“小聪明”无所遁形。
假如靠非正常手段能办成事的“能人”绝迹,求“能人”走捷径办事的人和无可奈何者才能绝迹;无人不求人,无人不被求的社会现象就会彻底得到扭转,人们才能找回尊严。但愿那一天早日到来。(张丽娜)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