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寒门出贵子”之路更通畅
在“寒门难出贵子”几乎演绎为一个社会痛点的当下,让更多的寒门学子一圆名校梦,呼应了公共焦虑,也标注着教育公平。
9月3日,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据了解,今年北大共录取农村学生700多人,为近年最多。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北大继续提供“绿色通道”入学。
这消息令人欣喜,却不觉突然——这与北大对农村地区考生进行政策倾斜有关,而这背后,还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早在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即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在2014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其实,不独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提高了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
对于名校来说,这也许只是招生计划的微调;而对于被录取的农村学生来说,却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在“寒门难出贵子”几乎演绎为一个社会痛点的当下,让更多的寒门学子一圆名校梦,呼应了公共焦虑,也标注着教育公平。
降分或“特招”农村学生,看似对同等分数的城市学生不公平,但实质上,这恰是以弥补的方式抵达教育公平。因为,无论师资还是硬件,农村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远远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往往要付出数倍于城里学生的努力,才能辛苦抵达理想中的名校。
李克强曾言,“要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的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上大学,能够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一样,拥有起点均等的竞争机会”。诚如斯言,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优秀教育,都有权利享受发达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孩子起点低、条件苦、上升通道较为狭窄,为此,在各方面多照顾他们一下,很有必要。
当然,在分数上倾斜并非唯一渠道。彻底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状况,更应该在均衡教育资源上做文章。如果贫困农村不配置优质资源,比如优秀教师不愿意下沉,比如基本的教学硬件不具备,即便名校大幅度降分,受益的也只能是极少数农村孩子。其间,还要预防可能出现的教育腐败,比如一些城市孩子转换成农村身份,以享受优惠。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根本上说,要真正促进教育公平、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让优秀人才到农村,到边远贫困地区从教,使良师成为孩子们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果如此,我们所称的教育公平就更有品质。
[责任编辑:王怡然]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