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采访了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曲建武。得知他辞去副厅长职务,回到学校只为当一个普通辅导员时,我在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当我真正见到曲建武,听他说起自己和学生的故事,看到他手机里一条条给学生的微信,我明白了,是那份对学生的爱,让他充满激情、不知疲倦。
同样令人敬佩的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思政课老师徐川。一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他成了“网红”,而他一座难求的党课,更让人好奇:他有什么秘诀?直到看了他的文章、听了他的课,我才懂得,只有“走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
在大学里,有不少像徐川、曲建武这样的好老师言传身教,也有不少新方式、新探索在不断推进,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从大学里走出来的“过来人”,我们也曾有这样的抱怨:有些班级导师一学期都见不到一次面,路上碰到都认不出来;找个别辅导员办个事儿,来来回回跑断腿,对方还一脸不耐烦;部分思政课老师整天照本宣科,连语调的抑扬顿挫都没有,实在听不进去……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不领情,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常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句话的关键词在“融”,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得靠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只有老师“走心”,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级的导师或辅导员人格高尚、三观端正、学风扎实,常与学生交流谈心、释疑解惑,整个班级的氛围都会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而如果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只当做“念念文件,走走形式”的事,学生自然也会感到厌烦和逆反。
有人说,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强、追求个性和自我、不喜欢被灌输被说教,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挑战。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或许在表达方式上与父辈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信仰缺失、无责任、无担当的一代。恰恰相反,其实像热爱祖国、维护公正、疾恶扬善、甘于奉献的情怀与信念,就扎根在每一个青年的内心深处。我们看到,在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现场,学生们泪流满面,为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三农”、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精神所感动;在清华大学,一批批大学生放弃优厚的待遇,选择投身基层,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学生心中另开一片试验田,而是要让本来就埋藏在学生心中的“种子”生长开花。
当下社会信息爆炸、观点各异、鱼龙混杂,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对社会理解不充分,容易被各种观点左右,这也很正常。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靠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坎里。清华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对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心存幻想的同学,请去听听林泰老师的社会思潮课。”大学生不是小孩子,只要老师用心,把问题讲深入、讲透彻,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不是一句空话。
高校是思想理论的重镇,教师是青年学生的指路人。用“走心”的教育孕育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是高校老师必须肩负起的责任。
[责任编辑:王怡然]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