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网治而知天下和。
20多年来,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可谓一日千里,不仅网民数量约7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也达50.3%,其中还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简言之,互联网不仅塑造了全新的中国社会生活形态,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生活格局。
一个共识越发清晰: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安全。从“互联网+”到“网络强国”,从网络治理到乌镇峰会……一方面,网络时代,治国理政能力的挑战和总体国家安全的威胁前所未有;但另一方面,良好网络生态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得力彰显。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良好网络生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引导、没有监督、没有规范、没有治理,说翻就翻的,就是和谐与秩序的“小船”。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路径问题上,顶层设计给出了如下答案: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概括起来,核心就是三句话:以人民为中心,治理与建设并重,弘扬正能量。
顺着这个思路捋下去,就是——“常上网看看”的网上群众路线、“网无法外之地”的依法治网思维,以及“用核心价值观占领互联网”的清朗运动。凡此种种,不仅关系到权力作为的姿态与能力,亦关切到公共治理的科学与智慧。或者说,在我们研究“在尊重互联网逻辑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等公共命题的时候,我们便在为网络世界的公共治理能力做筹谋、做加法。
道理很简单:网络是虚拟的,问题与矛盾是真切的。“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但精神家园的美好,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幸福获得感。
这些年,在世界范围之内,我们见识了网络不良信息泛滥之祸——摧毁社会诚信,折损政府权威,动摇执政地位。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眼下,可谓“治一网而促全局”。比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又比如就网络平台本身而言,其已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再比如对于公共监督来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三五”期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很显然,在现实时空与网络时空的平行交叉中,“现代治理能力”不仅指向实体的生活场景,更涵盖了网络社会与网络生活。
网络经济与文化,网络安全与秩序,网络政治与民主……这些繁复多元的课题,既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更测试着公民社会素养。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网络生态是现代治理能力的彰显,但,何尝不是“中国好网民”的合唱?(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