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先抛弃汽车崇拜

2016年04月21日 14:32:00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汽车,当它在普通工薪阶层中大受欢迎并广为普及后,化身为工业化时代生活方式的标志,甚至成为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具像图腾——“有房有车”是工薪阶层生活方式的标配。

  当汽车事关生活方式,甚至成为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的一种基本认同,它所代表的社会文化价值,就远远超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个功能,而是承载了更多符合工业时代的价值理念。在狂飙猛进的工业化时代,汽车所代表的力量、速度和激情,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精神图腾。

  汽车使人们活动范围扩展,四个轮子拓宽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疆域,这种“扩张”既是物理层面的,也是社会活动和个体心理层面的。正是由于汽车,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突破束缚、自由挥洒的可能性,因此自由、勇敢、冒险等一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字眼,便常常跟汽车如影随行。一个社会,在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某种被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后,就会慢慢建构起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社会成员在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思维定势中,很少会质疑反思这种生活方式。

  汽车文化还会跟各种各样的观念结合,产生新的变体。比如,当它跟“官本位”结合时,就会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以至于在公车改革后,一些官员没了专车,出门遇见熟人都会觉得尴尬。乘坐地铁,甚至要戴墨镜“遮羞”。当汽车文化跟“成功学”结合时,它又变成财富的象征和人生赢家的标配。“奔驰宝马”在社会文化的价值谱系中,代表着人尽皆知的丰富涵义。所以追求“成功”的女孩会说出“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雷语。在励志的“成功学”指导下,普通工薪阶层中孜孜以求一辆好车的,自然也不乏其人。

  既然一定的生活方式,是折射出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社会价值理念,那么,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社会价值理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成为可能。在后工业时代,一些人开始以质疑和审视的目光,反思工业时代一些被奉为圭臬的价值。现代大工业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相对应的,环保成为后工业时代影响巨大的全球性思潮和社会行动。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壤,不拥堵的交通出行,渐渐被许多人梦寐以求。一些秉持低碳环保价值理念的人,开始主动放弃高耗能的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创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极简生活方式。

  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其速度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仅在三四十年前,“冒着滚滚浓烟的大烟囱”“轰轰隆隆的厂房和机械”还是先进工业化社会的标志,成为无数文艺作品赞美的对象。到了今天,“大烟囱”不但已无人赞美,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基本上都是环保部门的执法对象。

  汽车当然不是“大烟囱”。即使在今天,无论从经济、工作、生活,还是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衡量,汽车仍具有巨大的正面性,是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推动力。然而,汽车社会展现出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汽车过度使用造成的道路交通严重拥堵,成为棘手难解的“大城市病”。

  生活方式的变革,取决于物质基础、价值观念的变革。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交通工具的节能化、绿色化应是大势所趋,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也正逐步取代对力量和速度的绝对崇拜。比起发达国家,中国跨入汽车社会晚了许多,不过这也给了我们机会免蹈覆辙。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彻底抛弃汽车显然不切实际,但抛弃汽车崇拜,多一些绿色出行的理念和行动,应该还是力所能及的吧。(封寿炎)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