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新规”究竟在维护谁的利益

时间:2015-10-13 13:37   来源:新京报

  “专车新规”短期内只会“肥”了出租车公司,可长期看,无法为出租车市场改革带来“鲶鱼效应”式的良好环境。

  近日交通部公布的专车管理办法(也被称作“专车新政”)征求意见稿,引发的舆论纷争仍在延续。有人就称:“总理说一百次‘互联网+’,抵不过这一张纸”。有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专车新规”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就相关内容看,若指导意见步入实施,将基本堵死私家车进入专车市场的通道,8年折旧报废期等制度性地增加私家车服务成本;优步等专业打车软件平台的运营模式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司机与打车软件平台签劳动合同等,将改变其与专车司机的法律关系。对这二者而言,专车被“转正”的成本与冲击可谓巨大。

  而对出租车公司、传统专车公司来说,“专车新规”则是种利好。新规对许可证经济模式的重申,径直地护卫了出租车市场这一块“垄断”自留地,出租车公司征收的份儿钱得到捍卫,地方政府向出租车公司征缴的各种税费也获得保护,传统专车公司也免受私家车入市的冲击。

  有种看法认为,新政中的管制可防范市场失灵,但这值得商榷。其实,管制主要应对的是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公交市场,但租约车行业并不存在该问题,出租车市场也不具有公共和公益型特征,市场内生的激励约束相容性在出租车市场是相对有效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优步、滴滴快车等专车软件平台,尽管本意是基于共享经济充分利用私家车及其司机的闲暇时间,但实践中,也培育了一大批与出租车司机抢生意的专职私家车司机,如很多加入滴滴、优步等平台的,有相当部分是之前的出租车司机,并进行专职运营,使出租车公司等面临竞争不利地位。这在各地出租车市场体制机制等改革深度不够、动力不足之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禁止私家车入市政策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专车新规”若掏空专车的共享经济内核,将很容易在租约车市场出现浮士德交易现象,也即在自顾自的管控迷恋中,扭曲专车服务等的确定性用途,罔顾其价值,结果带来更多问题。

  具体结合“专车的士化”的做法而言,就有违互联网+的发展和遏制共享经济等新型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人为错失解决出租车市场服务质量不高,及“垄断”低效等问题,让打车难等问题影响居民出行自由,增加许多城市的道路资源负荷,增加居民的出行成本。而今后一旦专车变成“高价版”预约出租车,公众也是直接利益受损者,因为少了低价打车出行的选择。

  而站在出租车司机的立场来看,其择业是自由的,并不必然和出租车公司捆绑在一起。若是专车赚钱,则可以转行去开专车。同时,因为市场竞争者的进入,也会倒逼出租车公司降低份儿钱,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在专车与出租车之争当中,出租车公司才是最大的利益受损方。“专车新规”若是打压了市场竞争者,维护的还是出租车公司的利益,也无助于改变出租车公司对司机“盘剥”的行业格局。

  但即便“专车新规”难以彻底杜绝私家车通过其他方式进入专车市场,也会增加专车市场的阵痛,对公众、城市交通还有出租车司机也都难有好处。其只会继续“养肥”出租车公司,所谓的“新规”维护的却是旧利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留给大家的不应该只是感慨。□刘晓忠(财经专栏作家)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