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城市良心的时候到了

时间:2015-08-26 10: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8月24日早晨的大暴雨,使上海多处出现“看海”景观。作为中国内地现代化程度最高、市政设施建设堪称一流的城市,出现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作为上海市民,我知道,这并不算太大的新闻,因为每隔两三年,这种景观就会出现一次。只不过这次出现在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而不仅仅是一些偏僻路段,所以影响要更大一些。

  不光上海,其他大城市也一样,时常一场大雨之后,城市里就可“看海”。这些“不差钱”的大城市,隔三差五地被暴雨“围堵”,不能一味责怪老天爷不给面子。水淹城市,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以上海为例。上海除了松江区有几座海拔几十米的小山之外,全域范围内都是平均海拔为4米的平原地区,但开埠以前,境内河道密布,排水通畅,像今天这样的大雨,根本不可能有“观海”的机会。开埠以后,人员繁多,日趋繁华,一条一条大小河道因倾倒生活垃圾而被淤塞填平。这种状况所导致的城区排水不畅,在旧上海一直存在,棚户区一下雨便成泽国。

  近20多年来,上海再次获得发展机会,城区面积扩大数倍,原属城郊的更多河道被淤塞填埋。今天的城郊,很多河道因为工农业生产或道路建设,流水不畅,甚至成为一段段死水,毛细血管一样的河网出现比较严重的梗阻。在这种情况下,一遇到大暴雨,想要不积水都难。

  这种不利于排水的地势,就对市政规划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对现有城乡河浜的疏浚,市政府也有关注,但实施并不太得力。这次连两大机场都淹了,说明当初在机场建设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机场的地面建设上,而与机场血脉相连的地下管网通畅到什么程度,能够防御几年一遇的大暴雨,并没有考虑周全,或竟无可奈何也未可知。

  的确,市政设施建设同样存在投入产出的估算。上海的排水设施,多数设计为抗御“一年一遇”,而如果要提高到“三年一遇”乃至“五年一遇”,目前正在运转的排水设施就需要大规模改造,地方财政是否拿得出、是否愿意拿出这笔大投入?就目前来看,不妨算笔账:一年一遇的大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与提高防御标准的耗费之间,哪一个更合算?

  财政支出永远是紧张的。把排水标准从“一年一遇”提高到“三五年一遇”能不能做到,要看地方政府是否把它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上。这其实是城市管理者执政理念的体现,在这个问题上,要记住比算经济账更为重要的那句老话——以人为本。很多城市管理者都把“以人为本”写在红头文件里,但它不是一句空话。具体到市政建设中,就是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民众能否免于不期而遇的暴雨之苦。

  人们经常说,从地下排水系统,能看到城市的良心。这些藏在地下的市政设施怎么设计、建设和运转,公众往往并不知情,很多时候因为安全等原因,也不会向公众开放。这套看不见摸不着的系统,既可以做好,也可以敷衍了事,只有到关键时候,它才发挥重要作用。说它是城市的良心,并不为过。

  在今天,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几乎已经结束,修复“良心”的时候到了。(任大刚)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