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奔涌。然而一些地方的创业创新有点“嫌贫爱富”,他们更青睐科技精英,更热衷扶持“互联网+”“大数据”等高大上项目。相比之下,农民工的“草根创业”被冷落了。有的地方出台了创业贷款政策,却因为农民工是“外地人”,将其拒之门外;有的地方为高科技项目开通“绿色通道”,而农民工想回乡建厂,却连手续都办不下来;有的地方建起创业孵化园,但众多返乡农民工却够不上入园“资格”,享受不到优惠政策。融资难、融资贵、办证难,农民工创业路上的不少老难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8月9日 《人民日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小康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权威、保障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规定和措施,旨在全面鼓励和热情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全民行动”,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13亿多人口,其中9亿为农民。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全国已有2.74亿农民工奋斗在创业创新第一线。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舍家舍业、背井离乡、甚至携家带口陆续涌入城市艰苦创业、打拼谋生。他们的创业热情、创业价值和创业贡献不可估量,早已载入了历史的辉煌一页。实践证明,没有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如今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和美丽;没有农民工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没有农民工的追求梦想,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政府包括全社会都这样评价:新时代的农民工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大军”;是推进现代化城市和城镇的“生力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他们蕴藏的巨大潜能更不容小觑。如今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能让农民工“缺席”,更不能用“歧视主义”和“人为笆篱”阻挡农民工的创业创新激情。
令人欣慰的是,据人社部对500个村进行的农村劳动力监测,上半年自主创业人数同比增长3.1%,高于转移就业人数的增幅。专项调研发现,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返乡创业者增速更快,比如贵州省,上半年农民工创业人数同比增长58%。而在全国,近年来已有200多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因为农民工多年在城市打拼,积累了财富、增长了见识,有技术、有想法,还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们返乡创业颇有信心和决心。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创办各类企业,都将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会破解许多“空心村”遗留的老大难问题。这方面的典型实例举不胜举。由此说来,实现全面小康不能落下农村,创业创新的舞台更要有农民工“一席之地”!
为鼓励农民工创业创新,国务院日前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对如何降低创业门槛,消减税费负担,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等,说得明明白白、规定得清清楚楚,还特意梳理出最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领域,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工尽快、尽早实现创业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狠抓政策落实到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农民工创业创新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农民工的心坎上,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激情和动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让农民工打拼有激情、发展有方向、奋斗有目标。
二是为农民工创业大开“绿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民工创业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深化村综合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给他们多出主意、多想办法,从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以必要扶持和援助。简化审批手续,搞好优质服务。坚持公正公平,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到“证好办、章好盖、事好办、真方便”。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克服一味依赖“等靠要”的被动思想。对好的典型要善于发现、注意培植,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熊熊烈火燃遍祖国农村大地。
三是强化检查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搞好实地调研工作,认真听取农民工的呼声建议和诉求,有针对性地抓好政策规定的落实兑现,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不准以任何理由和种种借口刁难农民工创新业。否者,视为“不作为、乱作为”论处。实践证明,抓好政策落实,也是激发和释放生产力和正能量。决不能让好政策“出了中南海,浮在空中游”、成为“一纸空文”,使温暖贴心的“优惠政策”人为变成“冰冷枷锁”。要让政策上下合拍、协调联动、掷地有声,消除各种阻力,营造顺畅环境,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工真正放手大胆创业,回得来、留得住、富起来。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最大限度地呵护和保护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安心创业、守法创业保驾护航。(许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