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生堆积、生育率大幅反弹”并未成现实,那么,在接下来的生育政策调整中,是不是可以采取更果断,更人性化的措施呢?
近日,国家卫计委通报我国人口和计生工作情况时首次透露,在全面放开二孩方面,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规定。根据卫计委在统计,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对办理了手续。数据还显示,目标人群的二孩生育意愿有所下降。
此前媒体报道,按照北京市卫计委在新政实施初期的预测,新政平均会让北京每年增加超过5万新生儿。然而去年8月至11月,北京市单独二孩申请人数曾出现连续四个月下降。目前新政实施一年多,单独二孩申请量依旧远低于预期。针对单独家庭生育二孩意愿低于预期,市卫计委的解释是,考虑到“生育意愿”向“生育行为”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新政影响大约将在3至5年内显现。
老百姓自身生育意愿下降,是“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主要因素。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社会竞争激烈,育儿成本的提高,不管是出于自己职业发展,还是养育孩子的成本,都让很多中国年轻人不敢去生育。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低至1.2左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更低至1以下,远远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这种低生育率并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会明显地抑制生育愿望,是非常明确的经济学研究结论。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也因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子女的教育、生活质量等原因放弃生育更多的孩子。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0年,生育政策、人均GDP和人力资本水平,三种力量都对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有明显作用。
实际上,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育政策的作用几乎消失,更大的是人均GDP与人力资本增加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愿望。这种效用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照顾、教育等成本飞速上升,人们感叹生不起,养不起。
现在的80后、90后本身很多已经是独生子女,已经在单独二孩的政策范围之内,并不在限制之中,但是,他们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生育欲望并不高,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对媒体表示:全面放开受益的是非独群体。
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夫妻,更多的是“70后”,相比80后、90后而言,他们经济实力更强,也更稳定,再生育意愿也高一些。但是,生育意愿要变为生育行为,最终变为孩子,有时候非人力所能改变,由于70后已经接近育龄晚期,高龄女性受孕几率下降,很多生育意愿并不能成为现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生育政策的调整对这个群体的意义巨大。
在之前“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所谓的“有序开展、测算、风险评估、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摸底调查和评估当地生育水平、避免出生堆积、避免生育率大幅反弹”并未成现实,那么,在接下来的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中,是不是可以采取更果断,更人性化的措施呢?比如全国统一实施,各地尽快简化、落实法律上的程序,不能再走“不设时间表,各地拖延”的老路。(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