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等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尽管国家早有相关规定,但许多地方仍有不少公众吐槽称“没领到”。有的单位用绿豆冲抵高温补贴,烈日下的北京街头,虽然已突破40摄氏度高温,依然不乏清洁工、园林工忙碌的身影。(《成都商报》7月14日)
高温无补贴,对于许多人来说已“习惯成自然”,因为大家觉得不可能为了几百千把元高温补贴,就去和老板较真。何况,克扣甚至不发高温补贴的还包括某些国企和事业单位。与高温补贴相比,人们更在意的是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因为得罪了领导和老板,随时可能会给你小鞋穿。因此,高温补贴成为不少劳动者的纸上画饼。这是一种无奈与尴尬,而劳动者在劳资博弈中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也再次凸显出来。
其实,被冲抵成“绿豆”的民众权利不知道还有多少呢。前几天,有关企业将员工应发工资长期拖欠甚至拖欠期限长达一个月的新闻被曝光,相关部门虽要求企业发放工资不得迟于下月10日前,然而这一看似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规定,依然被质疑为不具现实意义。很多时候,针对劳动者权益被损害的各种案例,相关法律法规早有明晰规定及对应的问责条款,但这些大多处于长期休眠状态,公众与法律只有一“纸”之隔,但名义权利与实质落地之间则相去甚远。
工资不能如期发放,长时间加班不敢投诉,节假日加班费没有着落,带薪年假从来就没有享受过……除了部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绝大多数劳动者遭遇了普遍具有明显共性的权利剥夺——法律与理论所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与实际层面所获得的权益之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劳动保障法律体系不只要形成成文法的白纸黑字,更需要为民众提供执行度高的执法常态。恰恰是在后者上,让人感觉到深刻的无力感。类似于高温无补贴事件,几乎每逢高温时节就被媒体拿来炒冷饭,有关部门也总是照本宣科地回应几句,强调要企业自觉遵守法规,为员工足额、按时发放高温补贴,却几乎从来没有拿出切实行动,对但凡违法不发放补贴或拿绿豆糊弄人的企业予以依法严惩。
作为受害者的员工看不到希望,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企业违法成本几乎等于零,法律就这样双向展示了其无能与不为,高温补贴也就此继续沦为笑话,在徒具形式的法规橱窗里起着对外的展示效果,与此共同排列的还有加班费、带薪年假、探亲假、工资集体协商以及更广义的员工休息权、工资谈判权等一系列救济权利。
被冲抵成“绿豆”的民众权利还有多少?当人们感慨于权利被挤压成绿豆那样可有可无,媒体不厌其烦地探讨种种劳动者权益被盘剥的个案,某些“有关部门”却总是只能嘴巴上行动却无任何整顿风暴时,民众最终会明白,高温补贴只存在于设计者的假想之中,却从不曾赋予劳动者自身以获取的机会,也就一点一滴地陷入麻木不仁中,自动放弃了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权利。这当然是民众的悲哀,但更是某种深层次的危机——连最需要获得制度作为后盾的民众都选择放弃,制度的社会公信力成色几何?
而这,才是烈日当空下,那些沉默的挥汗如雨的劳动者,发出的无声拷问。(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