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节”没有“狗血剧”

时间:2015-06-24 15: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几天前,在广西玉林,延续多年的习俗,当地所谓的“荔枝狗肉节”又开幕了。

  不过,相比于往年如同“过年”的盛况以及由此引起的舆论浪潮,这幅场景显得尤为平淡:没有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也没有鲜花,甚至连掌声也略去了。

  并不意外的是,今年的“狗肉节”依旧吸引着狗贩、经营狗肉的人、食客以及热爱狗狗的人士。部分媒体已经习惯将玉林“狗肉节”设置为议程,因为近年来,这个南方边陲小城似乎每逢“佳节”都不缺少冲突,而冲突则可能意味着新闻。

  过去的两三年里,在玉林这场以“狗”为主题的社会活动中,食狗和爱狗人士一度对立为两个水火不容的阵营,还衍生出许多跟人有关的“狗血”剧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食狗和爱狗人士、以及双方的支持者之间的对垒,是一种社会分歧。这种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情感和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社会分歧,可见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如何化解冲突和分歧,玉林的故事是一个不乏情节变化的观察样本。

  围绕着“狗肉节”,“狗肉粉”和“狗粉”之间进行过几番激烈交锋。观点碰撞可以大致总结为:一方说现代文明,对方辩友讲传统习俗;动保人士祭出道德大旗,玉林人感到的是尊严被冒犯;一方力陈狗肉存在检疫等潜在危害,另一方则高论“法无禁止即可为”。

  显然,由于立场和观念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异,而又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双方的理论争辩时常错位,沿着各自的逻辑轨道渐行渐远。

  在道理互相说不通的时候,情绪诱导着一些人的行为偏离了文明的路径,尽管他们彼此自感占据着道德的高处。于是,有爱狗人士打砸过狗肉店,还有人将食客的嘴巴打出血;另一阵营则谩骂和围追过爱狗人士,甚至试图将那些“闯入者”赶出当地。这场跟狗有关的争论,还一度被置换为“闯入者”和本地人之间的冲突,夹杂着明显的地域歧视。

  今年,一位两度到玉林的记者在采访手记里写道:“去年狗肉节仅一天时间,上演了无数场闹剧。喧嚣过后,无论爱狗人士、狗贩子,还是当地市民,今年许多东西在变,在成长。”

  玉林人变了,他们意识到要避免伤害爱狗人士的感情。比如,街头不再有屠宰狗的血腥场面。街边的桌子搬进了店里,食客们都在室内就餐。店门口没有了竖挂的狗肉。一家狗肉店将“玉林第一家脆皮狗”的招牌换成了“高佬”。

  阵营的另一方,爱狗人士也开始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过去,他们的一些做法显得简单粗暴,比如砸狗场和高速路拦车。而现在,他们转变为底层访谈、参加研讨会等温和、理性的形式。

  如今,贩狗者和爱狗人士、外地人和本地人在街头再次相聚时,彼此少了很多敌意。或许是经过数年“交手”,双方俨然成了老熟人。一位名叫杨晓云的爱狗人士出现在玉林大市场时,贩狗者蜂拥而上将她围在了中间,等着她来收狗。杨晓云买完狗后还与贩狗者开起了玩笑,不让对方故作声张地数钱。

  这次,曾经因为看到宰狗场面而痛哭的杨晓云说:“吃狗肉是他们的习俗,我不想去改变什么,只想用这样的方式去感化他们。”她认为,这需要点时间。

  在剑拔弩张地几番对垒之后,置身于冲突的人们终于意识到,试图让另一种价值观引导下的人们接受自己的意见,“需要点时间”。

  玉林“狗肉节”的争议故事从闹剧发展为正剧,寓意着一种社会现实: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冲突和分歧不可避免。谋求共识可能是漫长的,而在此之前,人们要学会不突破意见不一致者的底线,以及作出一些“伟大的妥协”。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