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新闻行业,拖延症就日益严重起来。常常一篇稿子的任务来了,就暗下决心这次不能再拖稿,可事实上又非得挨到晚上夜深人静才肯坐下,结果没几分钟就大呼没灵感,然后借口找感觉一会儿给自己倒杯咖啡,一会儿刷刷手机、看看网页,要是忽有搞笑视频,在看得哈哈大笑之余还不忘转发给亲朋好友,等回过神来早已睡意来袭,只好满怀着“罪恶感”发誓明天一定写完。结果是日复一日,直到编辑逼上门来,方才草草了事。
其实,拖延症认真说起来不是病,而且自古就有,早就有打油诗自我调侃:“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可眠。秋有蚊虫冬有雪,一心收束待明年”,说尽了 “拖主”们的千姿百态。然而,拖延症却从来没像今天一样如此大面积地在年轻人之间蔓延,程度有轻有重,但几乎无一幸免,似乎成了一个时代摆不脱的癔症。
形形色色的拖延症中,有些说破了就是懒,无需细述。但年轻人中还有两种典型“症状”却令人不安:一种是在内心做与不做的纠结挣扎中累得筋疲力尽,动弹不得;还有一类是做起事来倒是风风火火、干净利落,可细究起来,做的却都是些次要的细枝末节,反而把最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那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却选择逃避?随手翻翻市面上的解释,有的讲是因为长远收益总是不如即刻满足有诱惑力,有的则更玄乎,归咎于工业化社会里角色分工的僵化跟人的丰富性发生了冲突……总之,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期望被修正得越来越高,而我们的耐心却被消磨得越来越少,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就成了各种麻烦的一个垃圾桶。
这种“低估今天,高估明天”的幻觉,恰是文明自带的时代病。如今资讯与媒体技术无孔不入,在人们面前营造了一场人间盛宴近在咫尺的幻象。如果说几百年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只是词曲里吟唱的传说,如今这时代,金字塔顶端只跟每个人相隔一个屏幕。于是副作用便有了:现实世界里成长之路该有的距离感,瞬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飘飘然似乎自己跟伟大之间只隔着一杯咖啡、几笔投资和几个有趣的创意。当然,天真地将这种幻想当做事实的人还是少数,但被各种神奇潜移默化出的“眼高”和清醒认知下的“手低”,形成了强烈反差,它始终撕扯着现代人的内心,甚至令人心力交瘁。当无力面对现实时,人的本能就是逃避。
这或许是“听过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喟叹在“拖延症患者”之间广为流传的真正原因。不过,在长期跟拖延症作顽强斗争的过程里,你会越来越觉得或许最后克服它恰恰最不需要什么道理,真正的精髓就在四个字:马上就做。对此,王阳明说得真切,“知行合一”就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止”,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所谓道理就是知道了就去做,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人终究是由他所做的事来定义的,而不是他听来的道理,所以“鸡汤”读得再多、“鸡血”打得再足,也抵不过现在就放手去做,因为明天去做就比今天又晚了一天。(张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