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浸入到春节的某些环节,又何尝不是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服务业蓬勃兴起为表征的社会进步呢?
近日,“红包大战”因外挂抢红包神器的加入而升级,人抢变机器抢,令摇一摇、点一点索然无味,不少用户愤而退出这场红包狂欢。扫兴之余,人们唏嘘:“外包”真是无孔不入,当教孩子发声的第一个词语、为爱人织一件围巾、陪爸妈过一次春节、装潢并布置一个温馨的家……这一切过程都可以被“外包”时,未来的春节会不会只剩一个空壳,索然无味?(2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社会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外包式生活”,指生活中的诸多环节都“外包”给专业人士代劳。批判的观点认为,家庭是人类抵制商业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个堡垒中,人是为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事情,不能像经营生意那样经营自己的生活。由此延及饱含传统民俗的春节,“未来的春节会否被外包”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但在我看来却又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目前,年俗中的很多环节其实都已“外包化”。譬如腊月二十三“扫尘日”,城市中很多家庭不再亲力亲为,而是“外包”给保洁公司;很多要忙几天准备的年夜饭,也“外包”到了酒店;曾经为了返乡过年不得不到售票厅连夜排队的抢票,则“外包”给了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刷票”。即使是今年勃兴的朋友圈“抢红包”,又何尝不是一种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外包”?而推及日常,“外包式生活”更是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的是婚礼“外包”。
溯及既往,这些外包式生活环节的沿袭已有时日,但是,春节文化并没有因了保洁公司介入“扫尘日”而式微,年味也没有因了年夜饭从居家餐桌搬到了酒店而变淡,相反,“外包”给科技进步平台的“电子鞭炮”“微信红包”“拜年短信”却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甚至引领出一种新年俗。而婚礼“外包”,也没有让婚礼“只剩一个空壳”,幸福依然,喜庆照旧。
究其根本,作为传统节日的春节,其文脉内核在于基于情感诉求的阖家团聚,和基于精神诉求的祥和祈福。只要这种隐于内心的核心价值一脉相传,其他类似于到底是织围巾还是买围巾、扫尘到底由谁来扫、年夜饭到底在哪吃,都不会架空阖家团圆的春节文化。而且,应该承认,发祥于农耕社会的春节,传承至今,必然要被现代文明所改良,剔除一些落后、异化的东西,融入一些现代、文明的元素。某种意义上,“外包”浸入到春节的某些环节,又何尝不是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服务业蓬勃兴起为表征的社会进步呢?
诚然,自由市场的原则是情感不介入的利益至上,而家庭价值却需要倾注真情实感。但是,包括春节在内的生活,需要理性却一定程度上排斥“理论”。靠理论推演出来的未来春节“索然无味”,忽视了传统文化植根于人们内心的强大生命力。事实上,“外包”并没有撼动春节的文化内核,理论推演同样无能为力。只要亲情、友情和爱情淳厚而真挚,哪怕相“望”于江湖,都会有一个心中的春节,更何况还有团圆的平台。(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