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组来了!”高压反腐之下,中央巡视组的一举一动,都足以引发广泛关注。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辟专栏,公开2014年第二轮巡视后各地各单位的整改情况,媒体积极解读、群众纷纷点赞。
从当前公开的整改情况看,无论是体育总局直面“赛事审批不规范、不透明”问题,还是陕西省委正视“有的领导干部玩风盛行”痼疾,一个特色分外鲜明,那就是针对“问题清单”,逐一对照整改,“原则上”等模糊用语少了,可操作的“干货”多了。问题不再概括、指认不再笼统、措施不再抽象,一系列落地有声的举措,折射出动真碰硬的勇气,也彰显出巡视制度的威信。
“巡视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巡视结果的运用”。如果问题发现了、线索上报了,解决问题却成为无人问津的“烂尾楼”,巡视就会成为徒具形式的巡而不视、一巡了之,贪腐分子如何会心存忌惮?要把巡视成果转化为反腐效果,让巡视制度释放持续震慑,关键就在于认真落实整改。就此而言,向全社会公开整改情况,引入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形成倒逼整改的合力,这是走完巡视“最后一公里”的保障,更是一项打到痛点、抓住“七寸”的制度创新。
如果说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那么在利剑高悬、高压反腐之外,巡视背后有一个更重要的故事——那就是制度建设的故事。巡视组长从“铁帽子”变成“一次一授权”,破除了巡视组与被巡视单位可能存在的“利益同盟”难题;加大对巡视组的监督和问责力度,解决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实现了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的平行配置;开展专项巡视,实现灵活机动、定向爆破……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对应着体制积弊、现实痛点,也正是从这些兴利除弊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巡视制度的问题得到克服、威力得以释放。巡视所到之处,人们不再怀疑“会不会动真格”,而是都在等待公布结果,看看“反腐有没有发现新问题、取得新成果”。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巡视所体现出的“破”与“立”的辩证法,正是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思路。没有高压反腐,就不能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在“骤雨打荷叶”的雷霆行动之后,还需要“疏雨滴梧桐”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逐步推进纪检工作领导体制改革,到实现纪检派驻机构全覆盖,从简政放权压缩自由裁量权,到法治建设扎紧制度笼子,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正成为打虎拍蝇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战场。
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既有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也面临着反腐败与腐败处于胶着状态的压力,更有不进则退、功亏一篑的风险。从长远来看,如何克服腐败的顽固性、反复性,防止腐败反扑?最根本的,还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正因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公报中,“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成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哲人说,“有权力的人们会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个界限,就是制度勘定的边界。巡视制度已经悬起一把“反腐利剑”,我们期待反腐真正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也期待更多制度创新将这把宝剑锻造得更锋利。(李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