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零投档”背后的民意不容忽视

时间:2014-09-29 13: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高职院校大面积遭遇“零投档”,而且范围逐渐遍布全国,加上一直居于招生“卖方市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二本、三本院校也被考生“爽报”,严峻的现实促成“零投档”成为今年高招季之后的一大热词。

  在眼下公开发表的许多评论中,专家学者们普遍倾向于将高职院校的“零投档”完全归因于学校质量不高、信誉不好,这样的判断显然不够客观和公允。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一些堪称全国高职教育排头兵的国家示范院校也未能幸免于“零投档”(有些学校因此不得不加入“注册入学”行列),甚至许多在本地办得不错的三本、二本院校也面临学生“爽报”,个中原因值得探究。“零投档”背后隐含着的民意期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以实际行动改革不合理的政策。

  近几年,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全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虽然日趋激烈,但“冷热不均”现象却也越来越明显,门可罗雀与门庭若市常常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这足以说明育人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在生源竞争形势下,考生(家长)对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期待往往会转化为“用脚投票”的实际行动,办学的质量、特色、品牌,将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优胜劣汰“洗牌”的重要考量指标。

  在前几年的生源竞争中,收费较高的民办院校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在目前的“零投档”大潮中,部分公办院校也面临生源枯竭,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地方公办院校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绩效意识的根源,在于长期受到政府财政的“包养”,造成学校无压力、无责任地躺在生均经费(或人头费、办公费)的温暖里吃大锅饭。公办院校面临“零投档”压力,将倒逼政府全面改革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考核方式,强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和强化绩效考核。

  在“零投档”问题之中,还有一个现象需要特别关注,即被学生“爽报”的院校绝大多数为外省计划。它所反映出来的民意在于,高考成绩居于高职层次的学生(家长)很少乐意长途跋涉到外省读书(有的甚至不肯出市),这与国家强制要求高职院校划列外省计划帮助和支持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产生冲突,对职业教育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也提出挑战。在国家对偏远欠发达省市加大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加强东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之间的整体合作与帮扶,才是根治之道。

  从宏观上看,高职普遍遇冷,吸引力长期低迷不振,显然与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期待政府层面进行全面改良,这是民意期待的最集中体现。比如说,赋予学校贴近市场办学的充分自主,消除制约企业人才向学校事业编制流动的障碍,让职教毕业生与本科生享受同等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给予弱势专业、弱势地区的高职院校特别的政策倾斜,政府加大高职招生的公共宣传力度以避免各个学校浪费时间和精力“走村串户”宣传学生,等等。

  诚然,高校招生出现“零投档”现象,并非患了不治之症,而只能算是在身体的某一局部害了一个“疖子”,它可能不会致命,却也容不得坐视不管、任其发展;“疖子”非一日形成,所以绝非挖一块坏肉、划一个脓疱可以治好,需要我们着眼综合调理,逐步消除病灶。此例或为高职院校“零投档”所隐含的民意期待的形象解释和显性表达。(王寿斌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