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掉假日办,不再旅游、休假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责任归属更明晰,让立法者、执行者各履其责,并辅以制度化安排,避免职责混乱、角色混沌下的不合理决策。
9月15日,运行了14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正式撤销,其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
“全国假日办”跟公众“说再见”,在舆论场激起不小的涟漪。不少网民调侃:“今后除夕给谁打电话查岗呢”、“拼假模式是不是也能从此洗洗睡了”……虽然吐槽成分居多,可背后的弦外之音也很明显,那就是:作为放假和旅游协调机构的假日办,很难承接公众集结在休假权上的诉求。
平心而论,假日办动辄被吐槽,其实有些“冤大头”。前补后借的“挪假”方案,除夕不放假,固然不尽合理,可虑及个体休假需求的多样性,它再怎么设计,都难免众口难调。舆论诟病,其实更多的是在浇块垒:因带薪休假难以落实,休假权得不到保障,所以对现行放假安排的不满,也就成了“替罪羔羊”。所以说,假日办挨批,本质上是在替休假制度设计上的职责含糊“埋单”。显然,撤销假日办也就有助于摆正国民休假权利和旅游产业的关系,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定位。
按理说,法定节假日当由全国人大立法确定,并由国务院下达放假通知;带薪休假,该由人社部置于职工权益保障的框架下,予以推动和落实;而促进旅游业,则当由旅游等部门负责。也只有各机构、部门分工明晰、各担其责,才能让休假归休假、旅游归旅游。可一直以来,职责划分不明晰,导致问题层出:假日办公布的放假安排时常“变脸”;而法定假期安排,也跳不出“假日经济”思维的掣肘。
将“全国假日办”撤销,新设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就明显带有廓清职责的意图。从后者的职能看,它主要包括五大项:对全国旅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提出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其他重要工作;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也就是说,其职责范畴主要对准的是“旅游”,至于“放假”事宜,则从其职能中被剥离。
撤掉假日办,不再旅游、休假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旅游相关决策划归专门组织,也有助于理顺政府职能。假日办非立法机构,它每年公布的方案不是假日制度,而是种临时动议。将其撤销后,接下来,就该是让责任归属更明晰,让立法者、执行者各履其责,并辅以制度化安排,避免职责混乱、角色混沌下的不合理决策。
同时也应看到,不再将国民休假权利与旅游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也将有助于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而逐步摆脱对“假日经济”的过度依赖。
说到底,公众休假权,不应成为发展旅游议题的附庸命题,而应得到更加充分的制度保障。这需要建立在旅游、休假权属分明的基础上。撤销“全国假日办”,就释放出这种积极信号,但它也只是第一步:也只有在清晰的责任划分下,让“联席会议”和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责,才能让公众休假、旅游发展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