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大学学生宿舍楼的墙壁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大字赫然在目。墙角处的垃圾却堆得溢出垃圾桶,铺满一地,恶臭扑鼻。
继今年3月在7个学院的学生宿舍试点“学生自主保洁”后,这项据称是“为了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举措,新学期在南昌大学全面推广。但是,这朵看似美的花并没有结出善的果。
一边是校领导苦心孤诣地要“为孩子好”,试图通过推动学生自主打扫宿舍、厕所、走廊,来锻炼孩子、培养孩子、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一边是“孩子”发起“反自主保洁”联名书,甚至有学生带着报复心理要“帮昌大校长上头条”。
当“践行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碰上“捍卫校园民主”,本都是充满正当性的美好诉求,拼到一起却拼出了满是火药味的争论和互诘,各方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势头。这样一场缺乏共识的大学新政,注定要将南昌大学搞得一地鸡毛。
去年走马上任的周创兵校长,估计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的改革,会让南昌大学迅速占领网络舆论热点。“我只是想让学生们获得多方面的锻炼。”周校长的解释带着一点委屈。
这个60后中年人称,“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劳动方面普遍比较薄弱”,并自称“我年轻的时候做的比这个多得多,啥都做过”。其中显而易见的逻辑是,我认为对学生好的,学生就应该去做。
可是,对面对这一命题的“孩子”——一群已经成年、已经拥有自己的思考与认知的大学生来讲,他们愿意吗?所谓的“自主”应是一种被动自主吗?自身经历足以成为强制推行“自主保洁”的理由吗?
当真实的意愿难以上达,当对应的权利从未界定,学生唯一可称为自主的,除了消极对抗,似乎再无其他。可在与校方周旋的过程之中,很多学生也在重蹈一种只顾自身利益诉求,忽视方法和沟通的覆辙。
于是,宿舍楼的公共空间脏乱不堪,校园媒体借昌大的“韬奋路”称发扬“韬奋精神”,影射“自主保洁”即学生“掏粪”。甚至有学生不恭地反问,校领导应该起带头作用,“自主保洁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就应该把行政楼和教学楼保洁员也撤掉,换作由校领导和校长自行保洁”。
校方的做法固有不妥,甚至存在饱受诟病的“简单粗暴”现象,学生的回应亦是激烈,微博上、BBS上的充满戾气的声音……二者申诉自身利益、相互攻讦的同时,牺牲的恐怕是这所创立近百年大学的声誉。
事实上,倡导“自主保洁”,并非没有其现实意义。特别是时下,高校学生的自理能力差,独立意识不强,吃苦精神不够。“自主保洁”正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益尝试,让教育回归细节,从细节处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操行,可克服当前教育“失之于大”、“失之于空”等弊病。
可见,此次如火如荼地论争,原罪并不在于“自主保洁”本身。
一项政策的颁布实施,在强调目的正当性时,还需有程序的正当性来保障。因为,正当的目的,并不能保障程序、过程的适当性或正当性的必然实现。若用非适当性或非正当性的手段来达到正当目的,则正当性的实质,很可能会徒具空壳。
对于校方和学生,都是如此。学生有责任,学校当然也有责任,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往对方身上推。理性地沟通,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在数月前的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意的另一种姿态。校方项目信息不公开,有学生停止抱怨和调侃,转身拨通了申请信息公开的电话;面对“并没多少人反对燕京学堂计划”的说法,学生们没有报以嘲讽和嘘声,而是合力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学校召开沟通会前,师生们整理出几百页的资料,并发出维持会场秩序的号召……每一个行为都微不足道,但民意的力量正是通过这些理性的行为才得以汇聚。
“学生如果一声不吭,那这个学校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周创兵校长曾坦陈,“如果工作好一点,学生的意见就会少一点,反过来你不能怪学生,要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讲,这场校园拉锯战不失为对学校和学生的一堂民主课。(宣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