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持续扩大改革成效,为创业兴业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以促改革稳增长。(8月20日 中国政府网)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已经从“瘦身”阶段进行到了“割肉”阶段。在今年的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就曾言辞铿锵地表示,“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这次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简政放权要深挖潜力,向纵深推进,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让市场主体“舒筋骨”。不仅体现了中央政府一脉相承的政策部署,更传递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改革决心。
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首先要有硬措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简政放权要发挥效力,必须有实打实的措施来支撑。这次国务院常务会上,中央又开出了四剂“药方”:一,再取消和下放87项审批事项,尽快彻底废止非行政许可审批;二,将90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实行先照后证;三,再取消19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建立目录管理制度;四,再取消一批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专业性不强、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使就业创业创新不为繁多的“证书”所累。这些措施,用总理的话说,“含金量确实很高”。
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必须找到“拦路虎”。只有明了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简政放权能不能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政府对那些不该管的事情,管得实在太多了。”这就涉及到简政放权的落实问题。透过媒体报道可知,在此前从上到下的各类调研活动及座谈会中,人们对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普遍肯定,但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上级部门“咬咬牙”放掉的权力,又被下级部门攥在了手中;权力下放了,简政却依然在路上,企业审批要准备的材料依然名目繁多;下放到基层和市场的权力,一放了之,在有效衔接、监督执行层面还不成熟;甚至有些地方专门做“典型”“景点”敷衍……不驱除这些“拦路虎”,简政放权的威力有会被侵蚀、被消解,事倍功半。
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必须敢“打”。简政放权作为本届中央政府激活市场的一把利刃,必然要伤筋动骨。权力的调整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动了部分人的“奶酪”,有阻力是正常的,关键是怎样应对这些阻挠。我们都知道,生了病的肢体,如果不主动割除病变部分,就会影响整个肌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简政放权作为中央政府推进改革的“牛鼻子”,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这场“自我革命”的必要性、重要性,必须清楚地明白改革不是“排排坐,分果果”,不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对深化简政放权路上的各种“拦路虎”果断亮剑。
简政放权绝不是跟哪个部门、哪项权力过不去,而是要让我们的政府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改变“画圈圈”的审批模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发动机”。因此,简了政放了权的部门决不能当“甩手掌柜”,要以“扶上马,送一程”的胸怀做好权力转接,保证这些离了自己手的权力继续合理发挥作用。只有做好了“放”“管”协同推进这篇大文章,简政放权才能真正成为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市场环境的“长效药”。(安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