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的“良民”评级制顶风逆行,4年未消,是对民意的蔑视,也是对正当决策程序的架空,其本质就是权力脱羁。
时隔四年,江苏睢宁县再次被舆论包围。该县2010年推出大众信用评级时,就因将闹访等纳入信用评价,被讥为“在发放良民证”。但在遭遇遍地质疑后,它并未被废置,而是推行至今。如今随着媒体再聚焦,它又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7月2日《新京报》)
4年前,睢宁就因罔顾权力分寸、法理基础,强推政府版征信系统,成为舆论质疑的靶心。其时的《新京报》,还曾刊发《“良民”评级制突破了政府权力尺度》,抨击它是“用公权力向私人领域示威”。原以为,这备受诟病的信用评级制,会在质疑声的湮没中黯然谢幕;没承想,它虽淡出公众视野,却并未“退出江湖”,不过是从高调推进转向低调执行。
顶风逆行,4年未消,这给许多人以时空穿越的错觉:所谓时过境亦迁,可谁会想到,4年前的新闻,会以“它坚挺依旧”为看点再成新闻;昔日公众煲的那一锅口水粥,竟煮不烂当地“作为不当”这颗烂豆子?
实质上,如果说,当初睢宁贸然推出这套“行政主导”的征信系统,是在“开倒车”,那它能迎着呛声存续到现在,一副“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的阵势,则是执迷不悟,哪怕栽了舆情跟头,也要将倒车越开越远。
应看到,尽管“良民”评级制在睢宁一直在施行,可其存在感很弱。除了舆论对其损害居民权益的一贯诟病,它的实操性也很差,非但遭遇银行等方面的“软抵抗”,就连征信办都觉得奖惩措施“难落实”。按理说,这样的征信体系,形同鸡肋,早该摒弃。可据睢宁官员回忆,2010年3月首套方案被质疑后,时任县委书记王天琦给出指示,埋头搞,不回应,不辩解。
把“原点就有问题”的征信系统执行到底,足见决策者自我本位的偏执,也反映出纠偏动力与机制的缺失。而从当地出台该方案的动机,不难看出它为何能顶风逆行:当地把这征信系统既当管理工具,也视为可资标榜的“政绩创举”,为此配备的机构、人员等,也已嵌入系统化管理中。而对应的行政权约束,又太疲软。
眼下因一意孤行,睢宁再度坠入舆论漩涡,不知这次再被聚焦,能否促成“良民”评级制的终结或改进。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错不纠,既是对民意的蔑视,也是对正当决策程序的架空,本质上也是权力脱羁,就此而言,它也没理由不被置于强效制衡的框架下。(午夜侃人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