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民众证明水质,浙江要求领导干部下河游泳“试水”。消息一出,点赞不少:领导干部下河游泳,不只是在证水质,更是在“打捞”近年来因环境问题逐渐失去的民心。但到底能不能“捞起”民心,现在怕是还得打个问号。
联想到去年网民悬赏30万元“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引起的轰动,领导干部敢不敢下水游泳,似乎正逐渐成为判断河流是否污染的重要标准。以身“试水”,的确充满人情味儿和号召力,但真正能带来多大的环保效果,能“捞起”多少民心,现在还不得而知。毕竟,面对水质污染,民众最需要的是“减污”“去污”,而不是单纯“检污”。
“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一度成为热词,本就凸显了民众对环保部门的不信任。判断水质能否达标、河流是否被污染,理应要通过严格、科学的检测,看水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否达标,而这些本就是环保部门分内之事。如果这些日常的环保检测做好了,环保局局长似乎就没有下河游泳的必要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网友会怀疑“下河游泳”是“哗众取宠”、是“口号秀”、是形式主义。领导干部若真想“捞起”民心,还是要以国家制定的科学标准为依据,坚持日常的科学治理和科学监督。
地方领导干部与其硬着头皮下河“试水”,不如在招商引资时坚决地将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拒之门外,也不如坚决地让废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关张大吉”。(记者 潘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