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一个吐槽“10元电影票”的理由

时间:2014-06-16 16: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成都市启动“公益电影进影院”活动:在电影院线启用10元一张的公益票,由政府埋单,向低保市民和低收入群体免费发放(据《光明日报》报道)。政府花钱请城市低收入者“看电影”,赢得了舆论普遍叫好。

  一句谚语说得好,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说的是学校的教育功能,如果不把钱投到学校上,青少年受不到教育就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政府就不得不花钱去建监狱。作为文化产品,电影有着类似“学校”的功能。穷人之穷,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贫困,还表现在精神文化上的贫困:看不起电影、买不起书、进不起剧院等。高票价把穷人挡在了电影院外,冯小刚、张艺谋、尹力等代表委员一直在两会上呼吁降低电影票价。在票价未降的情况下,政府花钱请穷人看电影,寻找降价之外的另一种解决路径,这种好事值得点一万次赞,找不到一个可以吐槽的理由。

  但再好的事,只要是政府做的,都会有人吐槽挑刺儿,这就是当下舆论场的特点。可这么好的鸡蛋里,能挑出什么骨头呢?有人说,院线与供片方有个协定,每张票价格不低于30元,而政府推出的“10元公益电影票”,是政府干预市场定价。

  这纯粹是僵化的思维,政府这么做不仅没有干扰市场,恰恰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寻求共赢之道。有政协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干预票价,直接强制让电影院降低票价,采取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那才叫干扰市场。成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影院协商,拿出一部分票作为“公益电影票”,政府花钱买下,请低收入者看,类似于房地产市场上的限价房和经适房,有保障功能。在这里,政府不是强制影院降价,而是一个平等的市场主体,与影院协商从其处“购买服务”。这是一种市场行为,而非行政行为。这种顺应市场的行为会起到多赢效果,每方都受益,无人利益受损。

  低收入者当然是首先的受益者,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进得起影院观看最新的大片。电影虽然不是必需品,但也不能成为奢侈品,成为区隔低收入者与白领的一道墙。这也是贫富差距下实现阶层融合的一种方式。虽然每年的票房都在增长,但看电影的还是那一拨人,只是有人多看了几场,看不起电影的人仍旧没进影院,“10元公益票”无疑会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

  影院也是受益者。10元票价,貌似影院亏了,其实一点儿也不亏。因为如今电影市场并不景气,票房存在巨大的泡沫,很多时候电影院根本坐不满。尤其是某些时段,空座非常多。10元公益票,会让非黄金时段的空座被盘活。反正电影也得放,与空座相比,10元票价对影院也是增长,增加了票房。

  政府当然也是受益者。“10元公益票”其实做的不仅是公益,更是履行文化产品供给上的保障和兜底功能。让低收入者有电影看了,被公众点赞——对政府而言,可能没什么比公众点赞更高的荣誉了。而且,有电影看了,分享到文化产品,会产生一种精神抚慰功能,人们的牢骚就会少很多,矛盾和冲突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得到不小的化解。还有另一层面的效果,提高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多人看不起电影就去网上看盗版,既牺牲了收视效果又侵犯了知识产权。大家都去电影院,尊重产权,也是鼓励导演拍出更优秀的电影。

  对“10元公益电影票”这样的好事,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去吐槽,必须要点个赞。(曹林)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