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城市高考增加“品德加分”引起舆论关注。北京市今年开始在高考加分项目中增加“品德加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将近,关于高考加分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列入加分名单,甚至一次能加20分,更是引发了热议。笔者以为,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项加分标准,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现今,市场经济的浪潮更深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对利益过多追求,而包括仁义、孝道等传统美德却逐渐被淡化。在高考中重提品德,旨在提醒学生,在做学问的同时,也要注重做人的品德。同时,加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共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传统美德深入下一代也是有力的推动。
然而,高考毕竟是一项让学业成绩更好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考试,思想品德对于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在高考中,每一分的差距都可能改变成百上千人的命运。因“品德”而一下给某个学生加20分,这是否有利于高考公平,实在值得深思。
首先,如何评判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一个问题。思想品德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是难以量化的。在道德加分的描述中,“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只能凭感性的判断,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标准。其次,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体现在他长期的行为中,评判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好坏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一两件事来认定某个学生品德比其他学生高,而且这一高就是20分,实在难以服众。再次,在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中,加分腐败一直广被诟病。在其他加分项越来越难加到分的时候,对于难以量化的思想品德加20分,是不是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风险?谁来保证给学生打分者的公正?
其实,以品德来选拔人才,古已有之。汉代察举制中的举孝廉科目,就是推举孝顺、清廉的人走上仕途。但后来,察举不实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推举的人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甚至闹出“察孝廉,父别居”的笑话。可见,以品德来评判一个人确实缺乏可行的操作规则,难以做到公正评价,举孝廉制度原本想以品行挑选官员,来树立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重视思想道德固然是好事,但将其列入高考加分项却并不见得能实现初衷。在高考中获得加分的学生,无异于在百米赛跑中比其他人先跑了数米。为了获得这样的领先优势,一些人找关系、走捷径,使高考加分政策被异化为“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今年,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其目的就在破除腐败,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更公平的环境。奥数也好,品德也罢,都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与修养,无论加不加分,总在那里。但对于高考来说,也许加分越少,越公平。(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