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官气”十不准:干部不背手讲话就没“官气”了?

时间:2014-04-16 13:08   来源:羊城晚报

  今年2月底,四川省彭山县下发“红头文件”,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官气”问题,施行“去官气”十不准。其中包括:不准让他人代写个人材料;不准在群众和服务对象面前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爆粗口、说脏话;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不准往车窗外扔东西;不准在公众场所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不准在居住小区耍霸道,拖欠物管费,乱停车等。(昨日《华西都市报》)

  质疑 在给幼儿园定规矩?

  网易广州市网友:那么多党纪国法都管着,为何又单单出一个红头文件?有意思吗?

  小天:“耍霸道,拖欠物管费,乱停车”等涉嫌违规违法,不准往车窗外扔东西,不准在公共场所剔牙齿、衣冠不整等,更是连寻常百姓都明白的道理。这是在给幼儿园小朋友定规矩吗?是不是还应该规定这样十个不准:不准杀人、不准放火、不准强奸、不准抢劫、不准偷盗、不准诈骗、不准……

  网易安徽网友:县长不允许镇长见他点头哈腰,那么他自己见到市长会怎么样呢?

  商榷 背手讲话也有好干部

  网易深圳网友:你要真是为人民服务,坐在桌上抠脚都没人说你。

  毛开云:不少干部喜欢背手讲话,但只是习惯性动作,不代表他有“官气”。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喜欢两手叉在腰间的皮带处。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是这样的:焦裕禄披着衣服,满脸笑意,两手叉在腰间,望着不远的地方。焦裕禄喜欢叉腰,但不影响他是个好干部。

  实效 “零举报”说明乏操作性

  范子军:施行一月有余“零举报”。禁令一下,那些“毛病”转眼都没了?官员背手、叉腰说话,或者抠鼻子、剔牙之类,且不说是否一定是“官气”表现,即便是又有多少人敢当着官员的面拍照然后举报?不拍照又哪来证据去举报?正四风,去官气,接地气,还是要少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多在可行性、实效性上下工夫。

  点评

  “去官气”不妨从细节入手

  王捷:彭山县的去“官气”十不准,瞄准了某些官员身上的具体问题,对解决和克服官员身上的官气及存在的其他问题,大有帮助,值得期待。

  官员是社会风气的领头人,官员的一言一行,往往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对下级官员乃至百姓都有很强很深的影响,往往官员喜欢什么,百姓就会跟风。比如,官员爱吃鱼翅,百姓也想尝鲜;官员爱名车、名表、名包,百姓也会仿效;官员爱国外产品,百姓也会打听。总之,官员的一言一行影响着百姓的胃口、趣味选择乃至价值追求。

  因此,官员注意言行、举止、个人兴趣、爱好,注重人品培养和个性修养,不仅事关党风政风及官员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还事关民风和社会风气,不可小视。但要彻底去“官气”,还贵在长期坚持,防止人易事移。

  点评

  治“官气”,更要治“官权”

  张贵峰:梳理归纳一下“十不准”所列举的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十分熟悉的种种“官气”现象,不难发现,这些令人反感的“官气”尽管看上去显得五花八门,但其实无外乎两种类型:一面是,对上级上司的谄谀巴结,如“(为领导)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一面是,对下级下属和百姓群众的颐指气使、吆五喝六、装腔作势。如“用手指着群众讲话”。

  这种对上和对下两方面的“官气”似乎截然不同,但其内在本质却是高度统一的,实乃“一枚硬币的两面”。两类“官气”都是由当前官员手中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病象所决定的。比如,许多官员往往更倾向于“对领导负责”而不是“对法律负责”,“让领导满意”而不是“对群众负责”。

  如果官员及其手中权力能首先做到“对法律负责”,并将此作为“对领导负责”的一个基本前提,而且,在“对上级负责”同时也必须“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并将二者真正有机统一起来,那么,无论是对上的谄媚逢迎,还是对下的颐指气使“官气”,势必都会失去依附的土壤,不攻自破。

  要想根本彻底地“去官气”,并不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制定多少“十不准”,而在于,能否从官员权力这个根源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法治的、民主的“笼子”里。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