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扫大街”指南

时间:2014-04-09 10:59   来源:新京报

  这阵子,官员带头扫大街时有曝光。这边,小明视线还没离开“芬姐”;那边,四川叙永县委书记王波扫大街的新闻,又被曝出来。

  扫就扫吧,不是啥新鲜事,可网上还爆出照片,显示有摄影师随行蹲地拍照,弄得一时质疑声四起。

  官员亲历亲为扫街本无可厚非,结果邂逅一摊口水,这也让小明陷入思考:官员究竟该怎么“扫大街”?

  【摆事实】

  平心而论,官员扫大街,还真是屡见不鲜。小明依据其形式、内容把它分了类,典型的有:“本色出演”型,如河南商丘城管局副局长轩敬杰,一直带着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这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扫大街成习惯”了;“偶尔客串”型,此前媒体曾曝光,有地方组织公务员集体扫大街,体验环卫工等群体的艰辛。

  王波书记跟“芬姐”可以说是“处境”相怜。扫大街是多少年来很多官员的常规动作,可是都在摄影师的问题上没处理好,成了扫大街的失败案例。

  【讲道理】

  就舆情反响看,同样是“扫大街”,或者不局限于“扫大街”的行为,有的得到差评,有些就能赢得赞誉一片。成功的案例,如陕西公安原副厅长陈里微博邀请农民工吃饭等。

  他们被舆论认可,原因倒不在不是“有意”的。实质上,公众对“摆拍”式扫大街或坐地铁,也没有什么本能反感。哪怕它是“秀”,也无可厚非。小明记得国外学者米诺格讲过一句话:“政治的实践有时被比作演戏。政治家与演员显然属于彼此相关的族类。”而扫大街,也是“演得好”的一种法子。只要“扫”得好,它也能促进官民良性互动、消除隔阂。

  问题是,有些官员扫大街,还不太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氛围,报道细节经不住公众挑剔的目光,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舆论调笑的对象。

  【下结论】

  依小明看,新时代官员“扫大街”,就该注意“方法论”:

  首先,如果一定要带摄影师,摄影师的使用要专业。既不能把专业摄影师说成网友,也不要让摄影师出现在照片中,切忌“表演”痕迹太明显。

  其次,要让“扫大街”成为一种经常性、规律性活动。不能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再次,“扫大街”要扫出新意。很多官员费力不讨好,主要就是方法陈旧,让公众看了腻歪。比如,手持扫帚扫大街和开着环卫车扫大街就是两码事,前者无创意,后者则反映了环卫水平的提升,当然,前提是官员有相关驾驶资格。

  此外,宣传要适度,能低调则低调。“扫大街”是官员的本职工作,若是做了本该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也无需摄影师出场。

  最后,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民众自发的上传、转发,胜过十万网络水军。

  大街固然人人都会扫,但真要扫出水平,还是有些讲究。若有官员想避免差评,收获好评,不妨好好看看这份“扫大街指南”。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