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会被“丑到爆”的校服打败

时间:2014-04-08 13: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穿着北京培华女中的校服:中式上衣、西式百褶长裙,纯美清丽的身影留存在一帧黑白照片中,成为一段美谈。

  近百年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参观北师大二附中,接待学生穿的宽松蓝白校服招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很多人直呼校服 “太减分了”、“丑到爆”。

  针对校服的争议声似乎从未停止过。大多80后、90后的青葱岁月都是套在这种肥肥大大、蓝白或绿白相间的运动款校服中度过的。在很多网友的观点中,这种运动校服似乎“丑”得别有用心:教育者认为,只有最丑的,才是最不容易影响学习的,最能防止早恋的,所以才刻意设计出这么一款土气的校服。

  此外,我还看到一些学者专家提出批评,认为校服之“丑”已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甚至可能“导致文化衰退”;并且“压抑个性发展”,让学生极度自卑;还有人把“丑陋 ”的校服与中国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全球倒数挂了钩。

  对校服如此全方位的声讨让我惊诧。穿过12年“丑陋”校服的我,对它的感情难免五味杂陈;但是毕业后,当看到街上穿着校服的稚嫩身影,或是收到根据高中校服图案设计的钥匙链时,心中留下的只有丝丝缕缕的感动和怀恋。曾经想方设法摆脱的校服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符号意义,就像很多校园题材电影中展示的那样,可以勾起很多莘莘学子的回忆。

  网友们觉得校服丑,多半是因为它松松垮垮、不显身材的运动版型,但我认为“校服阴谋论”显然有些极端。防止早恋、“收心”的理由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任何有一点理智、懂一点教育的老师家长,肯定清楚把运动服当作早恋挡箭牌之荒谬。撇去成本不谈,运动校服能大行其道,显然也是出于方便耐用的考虑,让学生在读书听课和体育运动时都能感到自在。尤其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舒适、耐磨在他们心中显然比美观重要。欧美和日韩的学生制服固然神气,但让一个贪玩的孩子保持西装外套笔挺无皱、袖口洁白无瑕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当然,很多外国学校除了制服,还会发放统一的运动服供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更换;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校,推行超过一种的校服款式、提供换衣间的条件都并未成熟。

  至于认为校服妨碍学生彰显个性、培养审美意识的“校服美盲论”,更是有些夸大了校服的影响,也低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中学时期,我身边并不缺乏在校服外套别上徽章、画上自创LOGO的耍酷男生,以及会把袖口挽起到舒服的长度、把领结系得甜美的可爱女生。即使真的没办法像“奶茶妹妹”那样把校服穿得好看,至少可以让衣服干净整洁、理个清爽的发型,或者把笑容常常挂在脸上吧?真正的青春朝气、真正的奇思妙想,怎能是一件校服就能遮蔽住的呢?在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心智健康的孩子,真的会因为一件和其他人一样的校服就感到“严重自卑”吗?因此,把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扣在校服头上显然并不可取。

  当然,校服的设计和穿着永远离不开对孩子人性化的尊重。首先,校服的所有艺术性和社会性功能,都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校服必须质量过硬、舒适透气,一磨就破的“乞丐装”和面料轻薄的“透视装”才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尴尬和不适;在质量问题上,学校需要采购公开、价格透明、监督有效,避免“校服进校,红包开路”的校园腐败和黑心垄断作坊产生。其次,这种人性化也体现在校服穿着纪律的反刻板,那些在冬季强制孩子只穿单薄的校服参加升旗仪式、导致孩子生病的学校,就已经把校服的秩序统一意义病态地扭曲化了。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一件美观得体的校服,的确能给孩子一种“读书人”的身份自豪感。而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也不会因为一件“丑到爆”的运动校服就丧失了创造力和个性。(李菡)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