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唱响我们心灵深处的温存记忆和渴望的同时,也激荡起每一个为梦想而奔走的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尽感慨和焦虑。
很显然,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拥有24小时,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那么,面对时间为何人们总会心存慨叹和焦虑?一种是害怕追赶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快节奏,焦虑被时间甩在后面;另一种恐怕是出于对虚度光阴、无所事事,没有努力生活、工作和奋斗而心生自责和不安。
当下,不少人基于内心的时间盘算和焦虑驱动,每天过着“快进”“刷新”和“迭代”的生活。我们总会看到,人们急促地进出电梯、“勇敢”地抢红灯、十万火急地刹车、拼命地插队抢票……人们争分夺秒地考学、工作、赚钱、买车、买房,更有甚者渴望在“成功学”的启迪下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有钱的没钱的,穷人们富人们,每个人似乎都焦急地同时间赛跑,生怕第一时间没有抓住机会,被社会抛离,被“时间规则”打倒。
有人说,这是一个被时间绑架的时代。大到国家、政府、社会,小到单位、企业、个人,每时每刻都上紧发条,快速前进,要与时间一决高下。特别是拜物教的凌空侵入,唯GDP、唯效益、唯物质等功利主义的日益盛行,为了各自纯粹的物质利益和各种浅薄的欲望算计,一些人似乎总被时间裹挟着被动前行。
因此,某种意义上,与其说人们是抽象的“时间焦虑”,不如说是对物质的焦虑、对利益的焦虑、对成功的焦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当人们焦躁地追赶时间,过分地迷恋金钱、崇拜物质、奢望成功的时候;当人们明争暗斗、反复算计,习惯性地把物质绩效作为评判和考量标准的时候;当人们过于盲从和随波逐流,渐渐失去内心的价值定力和精神坐标的时候,物质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自然成为人们时间竞技游戏的不二法则,人们习惯性的焦虑、攀比和暗自较劲就会愈演愈烈。长此以往,既有的社会道德法则和价值底线就会不攻自破。
诚如哲学家康德所言,令人内心为之敬畏的,无非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当我们为时间的流逝而焦灼不安,玩命地向时间要物质、要利益、要产出、要财富最大化的时候,不要忘记从内心审视自己,我们一路前行追寻的“是什么”“为何为”。
其实,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利益积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守护珍贵的内心道德法则和社会共有价值,譬如公平正义、规则底线、合作关爱、诚信互助、和平共处、生态保护等等。因为,有了这些共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信条,我们在追逐时间的旅程中,才会在物质和利益面前变得更加有定力、有信仰、有规约,才会让未来不确定性变得有章可循,让人们追赶时间、渴望成功日益清晰明朗起来。(倪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