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吉林、宜昌等地先后出现幼儿园给孩子喂“病毒灵”事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纵览媒体对此事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判监管层面的问题,二是反思民众科学素养的缺失。实际上,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也是导致“药儿园”的诱因。
这些幼儿园变“药儿园”的事件,有一个共同点——事发单位都是民营幼儿园,他们长年给孩子喂“病毒灵”,是因为孩子若缺勤需按天数给家长退钱,而这会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收入。涉事幼儿园以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逐利,近几年已有不少案例,究其因,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无关系。
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幼儿园类型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教育部门办园减少了近8000所,集体办园减少了80%,而民办园的数量增加了近90%。公办幼儿园大量减少,民办幼儿园大幅增加,从两个方向上共同加剧了“入园贵”和“入园难”的问题,但民办园的生存压力比公办园更大。
民办园因为设施落后、教师短缺、收费奇高,受到了国家的一系列严厉监管。如为遏制入园贵,2012年初,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幼儿园除收取保教费、住宿费及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外,不得再向幼儿家长收取其他费用。
有些地方制定的实施细则中更规定不得以特色班、赞助费等名义再向家长收取其他费用,为孩子提供伙食、托管、交通等服务收费要据实收取不得营利。如果孩子请假,园方还需退还一定的费用。这样一来,民办幼儿园的利润空间被严格限制。民办幼儿园通过各种方式“创收”和“减支”,就与此相关。
在教育投入方面,虽然各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并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是补贴数量和方式却带来了更多不均衡。不少教育专家都指出,中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补贴不到位,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多数都流入了公办园,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公办园和民办园之间的资源分配失衡。
在东部某省为例,一所普通幼儿园如果要在收费标准、教育设施上“达标”,需要政府给予多方面的补贴。这些补贴包括3000多平方米用房租金全免、35万元的创优帮扶及奖励款,每学年300元的生均经费补助,每月200元的助学券等,算下来需要增加五六十万元的政府投入。但是,这笔总额不小的投入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能承受得起的,政府部门的扶持也不是所有民办幼儿园都能享受得到。
厘清这一点便不难理解,近几年各地民办幼儿园频频出事,不全是由于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学前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也是导致乱象的重要原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伤害孩子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但要整肃民办幼儿园乱象,不是简单的专项整治行动能根除的,必须正视民办园投入少、收入低、责任重的老病灶。
每年各级两会上,学前教育投入的话题都被代表委员们反复提及。但是,如果不能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民办幼儿园享受到平等待遇,恐怕还会有更多民办幼儿园为了利益而去“动歪脑筋”。这些账如果不早点算清、结清,还会有更多孩子和家长为各种变相的再分配埋单。(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