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3月9日透露,扶贫开发法正在修订中,新法将制定科学标准,完善贫困地区的识别机制和退出机制,防止“钻空子"。(3月19日《法治周末》)
乍看这条消息,似乎让人匪夷所思,一顶贫困县的“帽子”,怎么说也不是光彩的桂冠。但从“防止‘钻空子’”来看,不少县区对这顶“帽子”,不但很想戴,而且戴上了还不愿摘。而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国家级贫困县,是指国务院扶贫办在一份名单中认可,从而能获得从国家到地方各类财政拨款和援助的贫困县区。这就足以令人茅塞顿开——能获得从国家到地方各类财政拨款和援助,是多大的一块“肥肉”啊!
说其是块“肥肉”,充分体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优越性。但这样好的政策,却让有的人“钻了空子”:在“贫困县”的圈子里,存在着诸如“开宝马入住保障房”的现象,出现了“贫困县与百强县交集”的奇观。
然而,有人“钻空子”只是一个方面,面对“从国家到地方各类财政拨款和援助”这个“大众情人”,无法要求人人都是“柳下惠”。问题在于,这个“大众情人”不能随随便便“宽衣解带”。在“百强贫困县”的奇观中,首先要拷问的不是争当“贫困县”的见利忘义,而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
“当初为了评上国家级贫困县,大家都在努力,特别是处在贫困标准边缘的县,如果没有过人的实力,很难争取到贫困资格。”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要哭出“过人的实力”,恐怕就不是只凭嗓门了。此时,公共资源的分配,常常成了权力寻租的机会。“有关人士透露,在名单采集之初到名单公布之前,各地政府‘暗战’不断。不但要确保有真实的贫困区域可供考察,还要有深厚的政府关系作为入选保障。”
“深厚的政府关系”和一部分人独占的话语权,影响着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和结果。类似于“百强贫困县”或“开宝马入住保障房”的新闻,就是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极端案例。希望在扶贫开发法的修订过程中,不但要治一治那些“会哭的孩子”,更要端正那些掌握着公共资源分配权的“奶娘”们的“喂奶”姿势。在整治权力寻租官场腐败的同时,纠正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别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当做“唐僧肉”,让自己坠入权力自肥的“盘丝洞”里。(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