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约几家房地产企业交流市场形势,他们共同的态度是相对谨慎和相对悲观。笔者问,对于新一届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你们是否感到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听到了三个回答。一个是,感觉不明显;一个是,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多了,过去“公关公关”就能办成的事,现在就是拖。官员没了好处,也没了动力。(2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对于有些官员,多少年来,早已养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与行为:没有好处,能办的事也难办、甚至不办;给好处了,只要能打动他们的心,不能办、不改办的事,也能办成。对此,有一种论调叫“腐败有益论”。
所以,在这样的官场生态下,官员“吃卡拿要”等腐败行为,早已成为一种“潜规则”。虽然,有些人为这种“潜规则”叫苦连天,但有些人却从中尝到了“甜头”——遇到难办的事,就请客送礼,送钞票,送女人……权钱交易之后,一些不法商人捞足了好处,与此同时,也将一些官员送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后,针对领导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工作推出一系列组合拳,向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宣战;既“拍苍蝇”,也“打老虎”——反腐败的“笼子”越织越密、越细,我国的制度反腐进入新时期,赢得了舆论普遍赞赏。
但凸显的“弊端”是,没有了“好处”的喂养,则没有了工作动力:在有些公务员眼里,反正我没有吃你的、拿你的,我就“公事公办”!何为“公事公办”?里面的道道可多了,比如,遇事推诿扯皮,或者拖拖拉拉,或者无人过问,或者鸡蛋里挑刺……反正,你办事如同遇到了“软钉子”——虽然扎得你心口刺疼,但你又找不出发火的理由和对象。
官员办事不敢“吃卡拿要”了,但办事效率却大大降低,这显然与“八项规定”等政风行风的改革初衷南辕北辙。那么,官员“没有好处则无动力”的困局如何破解呢?
最近,李克强总理强调:对市场主体而言“法无禁即可为”;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也就是说,各地目前仍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公布目录清单。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严禁地方和部门以“红头文件”、地方政策规定的名义,增设审批事项,或提高审批事项的“门槛”。只有依法行政,才能铲除“没有好处则无动力”的现实土壤。
再者,简政放权,要真“减”真“放”。看看时下一些地方简政放权,数字的确好看,但一些事关民生、触及行政部门权力或利益的事项,则往往会死抱不放。这就是当前“简政放权雷声滚滚、企业感觉却不明显”的根由。行政审批要有清晰的路线图,除了明晰办事程序之外,服务期限更要明晰。
当然,破解官员“没有好处则无动力”的困局,也须建立能出能进的公务员用人机制——哪个公务员认为当公务员没有好处,待遇低,那请他们走好!不送!对于那些不尽心、不称职的公务员,要通过科学的考核办法淘汰。(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