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不能用上网代替上门

时间:2014-02-18 15: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为比较新兴和推崇的网络问政方式,政务微博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南海微力、@海曙小微、@海盐12345、@成都服务等,都已成为很有影响力的网络问政平台。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些政务微博也正努力从信息发布向务实应用转型,不断实现生活化、亲民化和实用化,朝着以民为本、服务大众的方向发展。

  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问政的确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大大方便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但现实中,也有少部分干部因此对网络问政产生认识误区,认为有了网络就万事大吉,跑基层、搞调研都不重要了,在办公室的电脑桌前点点鼠标,社情民意就能尽收眼底。这当然是懒人思想和鸵鸟思维在作祟。

  上网与上门,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差别却不小:上网,百姓看到的只是一系列表情符号,上门,百姓看到的则是官员真实的表情;上网,很多事情语焉不详,难免在理解上会有偏差,上门,事情则可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上网,尽管只隔了一个屏幕,但还是有距离,上门,群众和干部是面对面地交流和接触,那才是真正的零距离互动。

  因此,网络问政,上网固然重要,但上门仍然必不可少。网络只是一种载体,尽管它能突破时空限制,汇聚一些社情民意,但网络绝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干部了解社情民意,除了上网,仍然需要借助上门这种最原始、最直接、最质朴的问政方式。

  上门,可以弥补上网难以实现的社情民意全覆盖。网络问政解决的是送上门来的群众需求和呼声,但没有条件上网、没有能力上网、不会上网的大有人在,他们的声音、期盼和诉求,也需要传递到各级政府。如果把网络问政只是简单地理解为上网倾听,那就无异于“守株待兔”,甚至有“偏听则暗”之嫌。

  上门,可以弥补上网难以实现的深入透彻。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有些反映的情况问题可能会言过其实,而有些弊病顽疾则可能被反馈部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因此,要想做到“明察秋毫”“火眼金睛”,必须亲自走到基层一线看看、问问、坐坐、聊聊,才能看到网上所看不到的东西,才能了解到事情的本质。

  上门,可以弥补上网难以表现出来的主动态度。通过网络问政接受群众反映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多数都是“等”问题找上门了才去解决的思维逻辑。而上门就是等群众把问题反映上来之前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那才是“积极”的真正意义。

  网络问政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无论网络问政有多大优势,问题解决途径主要还是在网下,最终还得靠上门。只有通过不断上门,把基础性工作做扎实,群众基层基础牢固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如此,就能真正形成政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问政才真正体现它长久的生命力。(吴胜武)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