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著名演员汤唯在上海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约21万余元。有网友评论:“原来汤唯是这么单纯的女神吶!”(12日《东方早报》)
普通人被骗,可能只是个可笑的愚蠢行为;汤唯被骗,则成为了娱乐新闻的头条。这是新闻规律使然,也可说是“女神效应”。但当人们看到女神很纯很天真时,可能忘记了一个基本问题:汤唯不过是电信诈骗的又一个受害者。比她本人身份更值得关注的是,类似的诈骗为何屡禁不止,人们怎么总会上钩?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生活常识匮乏,也有人将其归结为人性的弱点。每个诈骗行为,在事后去看,总是很容易识破,甚至是漏洞百出。但人们为何在恐吓、诈骗、蒙蔽面前就是会失去方寸,丧失判断力,陷入骗子设好的骗局?这似乎是人性的弱点,即便有时人们在被骗时也会存疑,但人性的弱点——对危险的恐惧、对利益的贪婪,还是会让人不能停步。
诈骗毕竟是一种面对所有人的概率事件,尤其是诈骗的远程、非接触性的特点,也让案件的发生更普遍,侦破更困难,总有些人可能因个体原因成为受害者。此时,该如何防范诈骗案件的发生?
首先,人们的隐私权是否得到了足够保护?很多诈骗之所以能忽悠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诈骗者掌握了诈骗对象的个人信息,一旦他们说得煞有其事,人们必然会惊慌,因为他们觉得个人信息不可能被别人知道。虽然,隐私是一种权利早成为共识,但现实生活中保护得显然不够。这应该是防范诈骗的一个起点——保护隐私信息,防止它们成为诈骗中的筹码。
其次,有关行业的技术防范是否做到最好?诈骗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行业问题、社会问题,单靠个人防范确有难度,单是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都让人应接不暇。这就需要行业、社会站出来做更多事情,包括细节上的防范,制度上的设计,法律上的完善。任何诈骗,都是通过传播信息开始,收到汇款结束,如果在信息传播时,有筛选和屏蔽的功能,在汇款时,有监测异常账号,并及时冻结危险账户的设计,至少不会出现此前报道的,明知诈骗,却无法及时冻结骗子账户的尴尬。
最后,部门公信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虽然银行察觉了反常,并作出提醒和预警,甚至警方也出动,苦口婆心地劝说,但当事人依然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其原因与诈骗者的恐吓有关,也与部门的公信力有关。当骗子的谎言更有市场时,人们之间的信任,以及部门间的公信力,无疑存在裂缝。
防范诈骗因事关民众的财产安全,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这种重视,不是在汤唯被骗后出现舆论短暂的吐槽,而是本着彻底解决问题的态度,构筑起全社会性的防范网络,让骗子无隙可钻。(乾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