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媒体从未像今天这样,大胆地讨论超越“只生一个好”以外的话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放开单独二胎”新政,将这个敏感话题,完成了一次“脱敏”。
事实证明,新政推出之前,各路专家视作洪水猛兽的姿态是不靠谱的。专家们以代言的角色自居,断定放开单独二胎不被欢迎,而民调恰恰与他们的结论相反。这几天各大网站的民调显示,愿意生育二胎的民众,占了半数以上。
对于启动单独二胎新政的意义,国家卫计委总结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感受到的已经不仅是生育新政本身带来的普惠,更看到了人性化决策带给民生未来的更多潜在“红利”。这也正是这项新政,能够成为舆论第一焦点的原因所在。
仅从伦理上看,单独生育二胎,是还民众生育权迈出的可喜一步。也只有这一点,完全不带功利的色彩。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育权的公平与公正。
事实上,目前已经生育二胎甚至更多的,除了娱乐明星和创富达人,更大的人群集体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落后、经济条件相对不足的农村。生育的公平与公正,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现实就是,相对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好的抚养条件的人群未能生育二胎,而相对贫乏的人口,却承担着与自己教育、经济条件不相适应的生育负担。由此,未来人口的综合素质,无疑会出现失调。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客观存在的差距带来的现实,舆论不能用简单的“歧视”情绪,来看待现实中城乡差别与人口素质之间的关系。
放开单独二胎,多多少少将起到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在控制人口与鼓励生育的相互平衡中,受教育优先、兼顾抚养能力和社会供给的原因所在。
放开单独二胎,是人性化大于功利化的一项新政。中国延续了数十年“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放开双独二胎,到放开单独二胎,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宏观决策中只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但在政府决策的人性化上,却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在这项新政中,人们感受到了政府决策,在顺应民意、处理控制地球人口增长的国际担当与民众人性化需求这对日益增长的矛盾关系上,充分考虑到了人性化的诉求。这为未来政府决策更加趋于以人为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事实上,民众对于很多人性化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这个需求中得到某种实惠。就像这次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开单独二胎,只有想生二胎的民众有所期待,这其中包括了或许与己已经无关的旁观者的判断和意愿。中国顶层设计的决策者,作为影响民众生存环境的执政者,如果在人性化与功利化、与制度化的多重关系中,坚持以人性化为主导,找到变通的平衡点,就一定会收到决策与民意共同豁然开朗的效果。(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