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办公室被盗期待更合理的解释

时间:2013-11-18 14:29   来源:京华时报

  在有小偷偷出腐败案的舆情背景下,官员办公室被盗很容易激起网民的窥视欲,一旦出现处置过程有什么违背常理的瑕疵,便极容易招致舆论的质疑和揣测。近日,发生在南京浦口区的工商局长办公室被盗一事,就是明证。

  事情源于爆料:局长办公室被盗,保安报警反被辞退,被窃物含名烟名酒。一时间,网络非议四起,反腐热情高涨。当地对此还算反应及时,浦口区委宣传部17日回应说,工商局局长办公室被盗属实,物业公司也确实辞退了有关保安人员,但被盗品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相机,没有名烟酒。

  这原本是件极普通的盗窃案,之所以得到舆论选择性关注,完全因为其中的一个悖逆常理的细节:保安报警本是惯常做法,却为何被公司辞退呢?又为何要求“不要去派出所做笔录”?不报警不作为的保安才应该辞退,人们据此便自然容易生出一些嫌隙来。但恰恰是在这个引起猜忌的环节上,当地却以“物业公司内部的事情”为由,抛给公众一个“具体原因不明确”。得知辞退原因并不难,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鉴于辞退本身与事件的紧密关联性,这种应对舆论的方式便难消公众的猜疑。

  在应对舆情危机时,不乏一些因舆论误读而产生的误伤事件,此时更应该以合乎逻辑、合乎常理的解释做好平息工作,任何纰漏和瑕疵都可能导致更深的隔阂,甚至陷入“把无说成有”的尴尬境地。比如,盗窃案事发10月10日,距今已一个多月,对于盗窃的物品应十分清楚。对于公众十分关心的到底有没有名烟酒的疑问,一方面浦口区委宣传部声称没有,另一方面警方却又拒绝披露任何细节。

  或许由宣传部门统一回应有舆情应对上的考虑,但案件中的信息首先是公安机关掌握的,警方的沉默与信息公开上的垄断,很容易带给公众更多的疑惑空间。

  在任何涉及官员的事件中,公共舆论总是会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有罪推定”的,这是舆论监督的价值使然。而要消除舆论的这种“傲慢与偏见”,就必须拿出充分而完整的证据来,不留下任何值得怀疑和指摘的逻辑漏洞。打比方说,应对此类舆情危机犹如打官司,当举证的责任倒置到官方之后,稍微举证上的不足或矛盾之处,都可能导致其公信力上的失利。很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件往往因为释疑上有违常理、有违常识、有瑕疵漏洞,反倒最终变得扑朔迷离、真相难求,有理都说不清了。个中教训,值得汲取。(傅达林)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