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42个小学生,却有50个班干部,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还有关长、门长、领读员……班级42人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都有大组长、各学科课代表等,不少学生身兼数职。武汉市洪山区楚才小学五(3)班班主任老师程菊娥笑称学生人人都是班干部。这个“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班级被媒体报道后,各地媒体都发现了本地也有同样的班,“柜子小护士”、“领读小百灵”、“电机小子”……各种班干部的“官衔”也千奇百怪。
想起一段颇有意思的官迷段子,某君为过官瘾把新装修的房间全部命名:客厅为广电厅,过道为交通厅,书房为文化厅,电脑室为信息产业厅,厕所为卫生厅,厨房为食品药品监管局,阁楼花园为林业厅,储藏室为商务厅。最后,大门口挂一牌子:自治区人民政府。院子里的鸡窝挂牌:天上人间!联想到这个段子,对于这种教育创新,有人担心“人人都是班干部”是官本位思想在小学的投射,会从小强化孩子的官本位意识,培养一个个小官迷。
这种担忧其实是杞人忧天,把“人人都是班干部”与官迷联系起来,是舆论的过度敏感和过度阐释。每个人都是班干部,进而由“干部”想到“当官”,这是成年人的眼光,大人用成人世界“把什么岗位都当官去做”的官本位经验来看待孩子世界的创新,以成人的官本位思维去揣度孩子,自然就在误读中充满担忧了。
其实,此“干部”非彼干部。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职位,这不是“当官”,而是一个对应着某种工作范围的岗位,用让孩子感到有荣誉感的职位来强调一种责任感。比如说有些学校设了一个岗位,叫关长,就是负责关电灯、关饮水机电源、关窗户,在其位谋其职,就是专门负责“关”,多有意思的职位啊。看得出来,这种“关长”就纯粹是一种责任和服务。如此职位,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岗位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这就是你的岗位,你在这个岗位上就是为同学服务的,要做好这个岗位上的事。每个人都是干部,也就是每个人都要为其他人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位,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岗位。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岗位上的事,关门的能每次都关好门,擦黑板的能擦好黑板,班级这个小社会就和谐了。
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位,能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平等的意识,不仅不是强化官本位,而恰恰是弱化和去除官本位,让“职位”回归“做事”的岗位属性,而不是“管人”。你做班长,并不是比别人多了优越感,也不是“管”别人的权力,而只是一种岗位。每个人只是分工不同,别人同样也有一个岗位,大家都是彼此服务的平等主体。平等地分配岗位,人人都是班干部,这恰恰有利于防范一些小官僚的出现。
将“每个人都是班干部”往“大家都想当官”上去想,这其实是成年人把这事儿想歪了。看到干部,就想到是管别人的官,这是成人世界的刻板思维和官僚病。小学教育中这种“人人是班干部”的尝试,恰恰是对“干部”这一符号的正本清源,重新塑造被成人世界所扭曲和毁掉的“干部”形象,让“干部”回归应有的服务和岗位属性。所以,成年人别急着居高临下地去担忧和教训孩子,而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误读,反省自身的官本位思维,向孩子学习,把自己骨子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除掉。并非成人就代表着正确,当很多美好的词汇被现实污染的时候,需要回到纯真的孩童世界里去寻找原本的含义。(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