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国庆日,一个国家的纪念日。
从1949年一路绵亘而来,我们的国家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沧桑岁月。距离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的“改革元年”,也三十多年了。经历了几十载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从容。
回望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中国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诸多严峻的、亟待破解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祛除,不仅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损害了国民的利益和福祉,也将反过来一点点抵消、吞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公权力对于市场的挤压和约束越多,就会越来越影响市场活力的释放。各种有形的审批、无形的禁忌,成为民间资本身上一道道绳索,在这样的夹缝之中,很难激活社会和企业的投资动力、创新愿望和参与热情,也就很难真正做到财富涌流。
还有,法治制度的不完善,乃至地方利益的侵蚀,一方面很难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导致社会信任感严重流失;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民众关于公平公正的焦虑。这样的状况,也使得社会共识的形成变得格外艰难。
除此之外,经历了初期的高速工业化阶段之后,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报复问题。土壤污染、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等几乎同步爆发,袭扰着国家和国民。
如何走出一条新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成为这个国家当下最为紧迫的议题。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眼下,惟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才是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致敬。我们纪念这个国庆,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就在两天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从各方的反应看,尽管不乏观望甚至是争论,但这一“试验区”所承载的改革期待,却尽显无遗。有这样“一扇窗”,或将有可能打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门。
事实上,自从今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施政以来,已经在简政放权、财税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中央高层也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密集表态,释放全面改革的积极信号。人民论坛杂志今年5月梳理习近平履新以来50篇重要讲话报道发现,在其强调最多的十个问题(主题)中,“改革”列在第一。而就在昨天,李克强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施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
可以说,中国经济社会目前遇到的问题,惟有通过进一步改革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纾解。
无论是民众的诉求,社会的期待,还是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都在指向更加深入、全面的改革驱动。
人们也有理由期待,在今年11月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基调,涉险犯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改革篇章。
欢度国庆,改革不停息,符合国家的利益,更符合国民的利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一时代潮流,也没有什么能够罔顾这一国民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