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针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习近平指出:“保持经济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什么是经济增长中的水分?容易造成经济误判、导致经济虚高、生成产业泡沫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中的水分。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有水分印迹的增长并不鲜见,并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的问题。其一,基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乃至狭隘政绩的需要,导致经济数据难以对应实际的情况,至今没有完全消除。地方GDP统计常常超过国家GDP统计,就是一例。而在对于经济调控的灵活性、预判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经济数据的失真增大了经济决策的风险。其二,过分依赖于投资或货币工具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忽视了迫在眉睫的产业结构调整,重复建设、超前建设风
潮的时时兴起,虽然改善了GDP数据,却遗留了地方债务、安全等多方面的风险,导致落后产能不仅难以加快淘汰,反而越加过剩。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建设质量问题,以及钢铁、水泥等产能的空前过剩,都与此有关。其三,借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为名,行圈地囤地之实,既干扰了新兴战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节奏,还容易造成产业泡沫。这特别表现在一些地方热衷于文化产业园区、风能、水能的无序建设上。
有水分的经济增长不是真增长,相反还加大了经济转型的成本,制造了不少风险隐患,实际上在透支着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因此,挤出经济中的水分,实现无水分的经济增长,已是必须着手的纠偏之举。
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关键在于治政体系的优化。政府投资和消费拉动,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在政府投资层面,如何从眼前的短期利益考量和回报率中跳出来,使施政体系更多注重经
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对民生的投放,需要更为完善的设计,以此调整惯性的施政思路。
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还需要丰富调控的手段。经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面对增长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任何单一的调控思路,尽管成本小决策快,但都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比如,依赖释放流动性刺激增长,尽管有短期增长效应,但可能造成解决经济体制问题的时滞,以及通胀风险的增加。只有丰富调控手段,在保证持续增长的同时,大胆解决问题,才可能排除水分,创造出更健康的增长环境。
经济增长最终是为了增加民众福利。如果增长是有水分的,不能持续的,不仅经济会走向大而不强,而且增长成果也难以有效分配。由此可见,强调经济无水分增长的“必须性”,其实强调的是解决经济增长“水患”问题已不容回避。 (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