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发改委称,就彝良地震救援,中央财政在拨付地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10.5亿元基础上,又追加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救援金额达11.5亿元。国家相关部门还下拨5000顶帐篷,紧急调运20000件棉大衣。同时,彝良县收到中央各部门捐款7000余万元、省级部门捐款6223万元。(9月12日中国网)
灾难表现出中国强大的救援力,历次大灾大难都如此。汶川地震后,中国表现让外国媒体惊呼:没有哪国救灾能像中国这么出色。
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缘于民间,中国都具有强大的灾难应对能力。然而,让人遗憾之处是,这种强大的能力总是表现在灾难发生后的救援中,灾难前预防,却表现出太多的“疏漏”与薄弱。
参与彝良地震救援的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地震救援队指挥长陈国勇感慨:“5.7级地震就能晃倒那么多房屋,说明那些房屋根本达不到最低的抗震标准。”一句话清晰地描述了当地的防灾水平。住房质量是地震损害预防的第一道屏障,住房达不到到最低的抗震标准,居民在地震面前的安全还有什么保障?
住房简陋的背后,是百姓生活贫困。作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彝良县很多居民靠自己建不起抗震的房子,一些人住草木结构的“千脚落地房”或“权权房”,或者住土墙房。尽管国家在建筑抗震设计上要求,一般的民用建筑要可抗6级地震,可在贫困面前,如果只是规定标准,而没有救济,这种规定就只是白规定。
也许一时保证不了所有国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必须尽可能保障所有国民的安全,最起码,不能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毫无防护力,这应该是政府责任的底线。然而,我们还有多少老百姓像彝良县的灾民一样,住房一震就倒,处于毫无防护的状态?
财政困难,是最普通的借口。可是,在灾难发生后,我们不是同样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吗?既然我们在灾后救援中能表现出强大的能力,可以断定,在灾前防御方面,我们缺的不是能力。
我们所缺的,是一种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灾后救援中表现突出往往会轰轰烈烈,而灾前防御中的付出则可能默默无闻,恐怕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生态,既然如此,甘当无名英雄的能有几人?我们缺的,还有面对灾难的理性,有些人总是过于急功近利,对防灾的投入恨不得马上见效果,房子建牢了却没发生地震,就会认为是白投入,对低概率的灾难作投入,会被认为“划不来”;我们缺的,还有对百姓生命安全的关切,有些人对灾难的防治,总是寄托于廉价的侥幸。
不能再让老百姓住“达不到最低的抗震标准”的房子了,必须对他们进行救济。政府要做的事很多,但资源安排必须有个轻重缓急,对生命安全的保障,应放在重要的议程──当很多人还暴露在灾难危险中时,“造湖”是不是少一些,“造城”是不是可以放一放?特别是“政绩工程”的心理,必须自觉抵制。
政府的财力当然是有限的,但完全可以动员社会的力量。社会不缺爱心,关键要动员,要组织,政府对社会也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问题是要把灾前预防切实重视起来。谢昱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