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超市、饭店等各种店铺关门歇业,店家老板称歇业是因工商局将进行打假检查。8月6日,沈阳回应称,这是“因受不实传言影响”所致,相关部门并未集中整治,更未采取高额罚款措施。
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来看,沈阳不少街道确实像进入“冬眠”——商铺大门紧闭,街道冷冷清清,让人感慨万千。一些地方市民有钱买不到米、理不了发,吃不了饭……恐怕在数十年前的物质贫乏时代,这样的情形也难得一见吧?如此状态再继续下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势必会受到影响。
当地官方回应,这些商户“因受不实传言影响”。此说法与“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流言论”、“无知论”几乎同出一辙,罪在社会,过在群众,自己毫无责任。商铺因受“不实传言”影响而纷纷关门,可信吗?方便的话,有两点请解释一下。
其一,当地工商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此次打假行动,由公安局牵头,工商局配合。“达到一定额度,公安可以拘留人”。语出官方之口,言之凿凿,这恐怕不算“不实传言”吧?当地媒体之前也屡屡出现“破案会战”、“×天决战”、“集中严打”等字眼,莫非也是空穴来风?
其二,商人因“不实传言”而关门一说,于理亦不合。开门做生意,谁人不图利?商人会傻到听风就是雨,仅仅风闻几句“不实传言”就关门大吉,放自己“长假”,眼睁睁看着自己亏本,合理吗?
假如,商铺关门“因受不实传言影响”的说法属实,那更堪忧虑。“不实传言”不是洪水入袭,不是猛兽来侵,何以让一座城市的小商业“受伤”,并波及居民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只要遵守法律,基本上就可以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不必担心无妄之灾随时敲门。
不难想象,假如城市的管理者一直恪守法律边界,严格依法行政,遵照公平、公开、透明的行政原则,为公众提供服务,没有严苛的“以罚代管”与“执法经济”,“不实传言”何来滋生土壤?如果商人们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合法权益得以有效的保障,他们又怎么可能偏听偏信“不实传言”而关门?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商人们闭门自保,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心态,值得管理者三思。
有鉴于此,有关方面不妨反思一下,看看自己的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有没有问题,决策是否得到公众支持,是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有问题,自己先面壁,而不要打别人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