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从国家发改委传来消息,广东湛江钢铁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据悉,该基地从提出设想到核准,历时34年。一纸消息传来,全场欢腾,湛江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难抑激动亲吻批复文件。
“市长之吻”,湛江当地的一片欢腾,着实可以理解。单就历程而言,它是一个迟来太久的好消息,几乎是整个湛江市的不懈追求:从湛江市委领导到基层官员,为钢铁基地的被核准煞费工夫,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来回奔波。当一颗颗焦灼的心,遇上“核准批复”,兴奋之情自然难以复加。
市长的一个激情之吻,在新闻定格下,让人感动。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官员一心坚持,这种坚持经受时间的砥砺,最终换来宝贵机遇的降临。个中的辛酸与执念,打动着人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该钢铁基地的审批,之所以历时这么久,在于“跑部”之难。正因跑项目步骤繁复,一纸批复才显得来之不易。事实上,每当有大投资计划出台时,国家发改委门前都会人头攒动,恰印证了“跑部”的频仍和复杂。
湛江成功争取到梦寐已久的“钢铁项目”,这为当地发展带来不少机遇。不过,钢铁项目真能为地方财政带来滚滚财源吗?恐怕存疑。必须看到,在数年发展后,我国钢铁业正在趋向峰期,产业过剩的效果早已逐渐显现,低增长、低盈利的运行趋势将不可避免。整个钢铁行业现在最需要进行产能的升级换代,对高耗能、重污染的钢铁业进行“洗牌”。
当前景不可预期,湛江耗时弥久且投入巨大的“跑部”举动,必然会面临不小考验。作为效能机构,政府也是要讲究投入与产出,至少,它也要力保两者均衡。湛江大钢
铁项目的核准过程,从34年前提出设想,至今日最终立项被通过,几乎是举全市之力。这里面或许有一种连续行政作为的惯性,也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倘若说在二三十年前,钢铁产业依旧是一种盈利率高的朝阳产业,它对地方政府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可时至今日,湛江当地仍对其迷恋不已,是否说明湛江当下的经济结构框架仍显单薄,支柱性产业还有所欠缺?
在政企关系转型的背景下,王中丙市长那激情的一吻,或能触动我们的心弦,但也引人重新思索,关乎公共财政体系的更高层面的改革。当然,在对产业升级、发展层次的思考外,我们无须吝啬对“为发展而坚持”的认同。某种程度上,即便“市长之吻”身后是断裂与艰辛,它也不是新闻暗喻的全部。它指向的,既是一个极度渴求发展的城市,也是一个发展内力不够、不得不选择渐趋落后产业的城市——关于“市长之吻”,这才是就事论事的抒情,也才是真正全面的视角。(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