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与专业“存亡”挂钩,悠着点好

时间:2011-11-24 13:19   来源:工人日报

  据11月22日《新京报》报道,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在时下一些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教育部提出探索“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60%的专业减招、停招”的举措,良苦用心十分明显。一方面,教育部门期待以此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更加合理地设置专业、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期待借此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地报考和选择专业,进而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但是,将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挂钩的做法,足够合理和科学吗?

  首先,必须看到,目前大学生就业率这一数据本身并不足够客观准确、令人信服。一方面,囿于教学评估、业绩考核的巨大压力,许多高校对于“就业率”往往具有十分强烈的造假、注水冲动。正如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在学校的逼迫挟制(如扣留毕业证和学位证)下,许多毕业生常常不得不通过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而“被就业”。 

  另一方面,从统计方法的角度看,现行就业率统计也并不十分严谨。比如,目前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大学生毕业后深造、出国,都被计为就业者”,“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也算作就业”。如此低标准的“就业率”,与真实的就业显然有差距。

  尽管教育部在上述通知中同时提到,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虚假协议,规范就业率统计工作等保证就业率真实的内容,但仅凭这寥寥数语恐怕很难遏制高校造假的冲动。退一步说,即便可以保证就业率真实,就可以将就业率和专业“存亡”直接挂钩吗?

  其一,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教育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高校本身之间的差别性。大学并不完全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机构,它同时更是从事学术科研、创造新知、传承思想文化的“象牙塔”,以简单的就业率来考核苛求这样的“象牙塔”,可能会让一些大学无所适从。当然,那些属于职业培训的高职高专,可以另当别论。

  其二,我们应充分考虑到高校专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普遍。就业率实际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再者,对于许多基础性的专业来说,如哲学、历史、数学、理论物理,囿于其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间接性、长期性,它们不可能像其他热门实用专业一样受欢迎,然而因此便能断定这些专业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吗?

  就业率与专业“存亡”直接挂钩,这个决策还是悠着点好。不是不能考虑就业率的问题,关键是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别一刀切。现实是复杂的,一个简单的数字应对不了复杂的现实。(张贵峰)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