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券不能“乱炖”

时间:2011-04-29 15:46   来源:人民日报

  小小养老券,关联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政府应加强研究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科学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不能让养老券变成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

  最近,一名88岁的退休职工给北京市政府写信,反映养老券不好用。他说:“原来在家门口的超市能买点东西,今年超市不收了,得跑到20公里以外才能用。”

  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20多万人,老龄率近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中心城区的老龄率甚至近30%,其中空巢老人接近一半。为适应未来的老龄化社会需求,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市场,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推出养老助残券,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100元的养老券,可在定点商家购买食品,也可用于家政、理发等服务。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发放的养老服务券已近5亿元。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养老逐渐走向社会化。因此,政府发放养老券,不失为一种好做法。这种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提倡老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并由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然而,如何做好养老券的延伸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老人们反映,虽然北京市民政局限定了使用范围,但具体签订合同由各街道自行掌握,最终签订的商户大多是个体户或小公司,包括餐饮、理发店、超市等。目前北京市还没有一家为老人服务的专业公司,老人需要的服务很难得到满足。2010年,北京市统计局做了一项入户调查,结果显示,89.1%的被访老人没用过养老券。这说明,养老券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本意。

  笔者认为,养老券名为养老,就应该用在养老上,而不应成为一锅“乱炖”。如果养老券提供的仅是购物服务,就不应叫养老券,改为购物券或现金更合适。事实上,老人最需要的服务是医疗护理,其次是生活照料。这一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

  政府发放养老券,应该首先调查评估老人的实际需求。只有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才能把好事办好。比如,上海发明了一个评估系统,将老人按照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等分为几个等级,分别享受不同的补贴和服务。政府评估之后,再确定相关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所需服务。

  再过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龄率达到30%。届时,高龄化、空巢化、病残化交织的状况将更加突出。小小养老券,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政府应加强研究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科学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不能让养老券变成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李红梅)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