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管“甜瓜脸”催生民众“苦瓜脸”

时间:2011-04-20 15:12   来源:中国网

  “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过去常常被当做“洋奴哲学”加以批判。尽管如此,一些从国外留学回国的朋友仍然坚持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更爱笑,而中国人不苟言笑,大都是“苦瓜脸”。我没在国外久呆过,对于“笑容比较学”没有发言权,仅从个人体验看,笑确实成了稀缺表情。

  国人“苦瓜脸”居多,说明幸福感乏善可称。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无非包括衣食住行医教等,在我看来,健康乃至生命直面食品质量的威胁,当属国民幸福感的“头号杀手”。这容易被讥为把幸福感“箩筐化”,但三天两头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食难下咽,民众集体拉着一张“苦瓜脸”,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物往往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某种微妙的对应关系,与民众“苦瓜脸”相对应的是某些食品安全监管者的“甜瓜脸”。新华社4月18日报道称,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有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在网络上自爆家丑:“工资来源于企业的违法所得”,“只要给了钱,立马变成甜瓜脸”。

  这位食品审查员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否则下年找谁收钱?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放之理?浙江一名基层监管部门负责人称,他们有的年份几个月可以不干活,因为“前期努力”,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创收”任务。

  这让人读出一身冷汗。有毒食品老是纠缠着国人不放,以至于“食为天”的民众整天提心吊胆,食品安全环境变得如此不堪,个中原因除了食品制售者利欲熏心,原来还有执法部门如此的变相纵容。想想也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有哪一起是监管部门发现的呢?

  公众脸色对食品安全问题,不乏数据化呈现。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有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没有安全感”,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对于为什么感觉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的主因包括,有51.5%的人认为对违法行为惩罚不力,有48.6%的人认为政府监管不到位。

  这是一组足以令执法监管部门脸红的数据。从因果关系上推究,是执法监管部门的“甜瓜脸”,催生和造就了民众的“苦瓜脸”。 严密的法律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猫鼠合谋”下被架空,成了摆设。监管者乐于“睁眼瞎”,做豆腐可添加吊白块,做酱油可放进毛发水,造大米可涂上矿物油,养甲鱼可喂性激素,养猪可喂瘦肉精,做馒头可加染色剂,如此食品生态下,公众不禁发出“吃什么才安全”的追问,怎能不拉起“苦瓜脸”呢?

  其实对于笑,国人是不吝啬的。网上流传“中国人体格强壮,三聚氰胺毒不死,地沟油吃不死,京华火腿只能算饭后甜点”的笑话,曾让我们会心一笑,只是,是怎样的无奈才让民众用如此苦涩的笑,来调侃随处都是危险的食品问题。

  “执法经济”是近年来被广为诟病的一种公权异化现象。我们曾无数次质疑一些执法部门将管理异化为收费、将执法异化成“执罚”,有关法律也没有给它丝毫的空隙,然而它就像一颗毒瘤吸附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的肌体上,损害公平正义,制造公共灾祸。现在看,因为可以给某些执法监管人员带来甜瓜一般的笑脸,它怎肯轻易绝迹呢?

  透过执法部门的“甜瓜脸”,不难看出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若问题食品大行其道、为所欲为是出于行业规章阙如,那大可仰仗法律框架将问题食品打入死牢。问题是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已多达几十部,大可涵盖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食品问题充其量是个“山大王”,雄踞于法律执行盲区罢了。假设对于食品安全事件,首查监管部门的失职和不作为,实行“连座”,监管部门和公众谁是“苦瓜脸”,谁是“甜瓜脸”,是不难想象的。

  吃在国人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吃得安不安全是考量幸福感的主要指标。“甜瓜脸”和“苦瓜脸”,是食品安全“症结”的生动诠释,两者此消彼长。要使“苦瓜脸”笑起来,就容不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甜瓜脸”。如果坐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情投意合”,公权机关心安理得地搞起“权力变现”,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的法律就会被执法者“经济”得生不如死,倘如此,食品安全问题真的就无解了。(肖亚洲)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