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驶
日前,北京市财政局如约公布全市公车数量。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有数为62026辆,其中,市级公务车20288辆。这在全国也是首次。
公开后不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以副局官员的公车消费支出为例,给出了副局级官员公车年均要花15万的明细账。就冲这点,公车改革也要深入下去,当然,也冲这点,北京市财政局率先对全市公车数量的公开理应获得肯定。
公车改革喊声多年,北京市如约兑现诺言的做法不仅迎来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又一次体现了政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态度。在公车改革之路上,北京先行一步,希望其他的城市也能跟上,相信民众更期待的是各地财政部门对于公车数量公布的清单。
当然,肯定北京此举的同时,也要看到这次公开对于公车型号等方面的细节仍有亟待完善之处,作为标杆,只能寄希望于下次更为清晰、详尽的统计表,而立足长远,更希望有举国统一的制度为公车改革护航。
其一,公车制度“晒账本”,可为“治三公”示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公车之所以浪费严重,需要财政预算给予硬约束,同时也需要给各地政府机关的公车数量和公车型号来个“大盘点”。对于公车来说,其存量多少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公车之上难以明确细算的“费用”。公车之账当在预算、决算中条分缕析地示人。当前的财政改革正向着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深入,可以考虑拿公车改革做个实验,以制度创新与制度细化为基础,单兵突击给未来的“三公消费”的公开立个新标杆。
其二,制度约束“管好人”,可为“管住车”奠基。按照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算法,公车还存在着这样的使用惯例:公车办公事1/3;办私事1/3;司机办私事1/3。如果是这样,对于可以拿去“办私事”的难以管理的“公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度介入、明细责任来管住人,而有效的财政监督、部门预算管理、公众参与公车消费的大监督都是相当有效的法宝。在此基础上,加上明确的问责制度跟进,必将可以遏制公车私用的不正之风。
其三,制度推进“三元化”,可为“达民意”喝彩。公车改革的向前推进,本质上是政府对于公权力使用态度的高度自觉的表现,公车改革制度要继续向精细化、普适化、示范化三元化推进。所谓精细化,就是在今后的公车改革推进中不但要公布存量,还要公布单车消费金额变动、汽车规格型号等内容,以便于民众了解,同时也利于政府对于异动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所谓普适化,就是公车改革信息公开的推广思路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形成定期、定时、透明的普遍性机制;所谓示范化,就是不能只停止在信息公开的环节,而应该逐步与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相融合,实现公车改革向制度长效化推进的“大撬动”,这才是民众更高期待所在。
北京公布公车数量,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令人期待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决定6月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对于推动“三公”消费信息公开,我们希望,更多地方能拿出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