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把握经济失衡的标尺

时间:2011-02-22 13:28   来源:人民日报

    刚刚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讨论引向量化轨道。会议确立了衡量全球经济失衡的一揽子指标,并提出量化评估也要兼顾各国的汇率、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当前各国经济形势和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此次会议为寻求国际合作迈出新的步伐,表明了与会各方对追求平衡的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视以及谋求国际合作的意愿。

    G20设立这个量化指标,主要是为预防新的债务型危机。会议通过的量化指标主要涵盖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贸易账户和净投资收益及转移账户等,这些指标均是债务方面的。之前的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与这类指标状况的恶化密切相关。而当前在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经济复苏道路之时,一些国家的债务水平尤其是主权债务水平,依然没能得到有效抑制。全球通胀问题和汇率争端,也都与这些指标相关联。因此,最终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矫正,单个国家的债务自律是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

    评估全球经济失衡,难点不仅在于度的把握,还在于具体成因的考量。事实上,一国的债务以及贸易赤字都可能兼有内因与外因。经济失衡的背后包含着贸易失衡、货币体系失衡以及某些发达国家宏观调控不当等因素。在近几十年间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少数几个量化指标还很难构成具有普适性的度量尺度。更何况,作为失衡状态下的两大主要阵营——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立场的不协调依然突出。

    不过,试图用量化指标度量全球经济失衡,很大程度上还是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国际合作信号。鉴于局部经济矛盾难以化解、矛盾激化可能导致一损俱损的局面,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早已被各国政府所认同。因此,在对话与合作的氛围中,统一“度量衡”构成了一个重要起点。对于财政部、央行等执行部门来说,一套具有明确规则的政策框架极其重要。但建立一套什么样的规则体系,实现什么样的全球经济平衡,是更本质性的问题,仍需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深思和探讨。否则,面对非常技术性的量化评估结果,不同导向的解读很有可能将讨论引向歧途。

    当前各国争议的一个焦点在于,在参差不齐的区域经济中,发展的包容性不足。近年来,G20曾在金融发展的包容性问题上有所建树,即致力于让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在全球经济失衡治理问题上,通过G20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同样值得期待。无论工具及其细则如何,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将是有效化解矛盾冲突、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袁增霆)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