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不能总玩“涨多跌少”把戏

时间:2011-02-21 16:45   来源:广州日报

    20日零时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50元,相当于90号汽油平均零售价每升上调0.26元,0号柴油平均每升上调0.30元,涨幅为4.55%。(2月20日《广州日报》)

    这些天,司机都把油加得满满的:一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调价窗口到来;二来,某大型油企内部文件被曝光。油价上调只是靴子落地的事情了。但民众心里多少还有些幻想:比如1月份CPI同比上涨4.9%,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用工荒”等劳动力成本提升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油价上调可能直接使得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等。遗憾的是,该来的还是要来,该涨的还是要涨。

    对于涨价,据说是,“为合理引导消费,使油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及时调整成品油价格有利于保障市场供应而调价”。事实证明,该开车的、该用油的,不会因这两三毛钱而归隐不出,咬咬牙而已。因此,每一次涨价,不会真正遏止用油需求,真正影响的,只不过是下游企业的利润与柴米油盐的民生。

    作为垄断国企,说起“企业社会责任”个个很煽情,不能总是玩“涨多跌少”的把戏。有两个问题一直让人纠结:一者,比如与美国上周(2月14日至20日)5.45元人民币/升的汽油零售均价相比,以涨价前的上海为例,93号汽油零售价高出美国1.74元/升;二者,根据1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2010年成品油进出口数据,结合去年汇率均价计算,去年中国成品油出口价格和国内汽油零售价之间,存在高达2900~4300元的价差,出现了“成品油国内售价高,出口价格低”的现象。为何我们的油价比发达国家还高?为何我们一边低价出口、一边高价进口?

    当然,我们有我们的情况。公众认的无非是个最简单的道理:市场讲究资源优化配置,消费者为什么偏偏不能选择“价廉物美”?说起来都是成本的问题,但我国成品油中占出厂价格绝对比重的制造成本一直面目模糊,非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下,谁能提出任何有理有据的反驳意见?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价格机制使得油企在定价上掌控着绝对话语权:涨价前囤积、跌价时惜售——于是,反映到终端零售领域,自然是“涨多跌少”。

    油企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部门,完全市场化确实关涉经济安危,但如果放任定价机制的空子,使其长期践行“涨多跌少”的逻辑——有关人员即便再牛,恐怕也无法平复民众的愤懑与疑虑。(邓海建)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