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最高达15倍,全球第一。”就此说法,该部门表示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确比较大,但并非全球第一。此外,细分行业的15倍差距基本是历史峰值,目前已开始呈下降趋势。(《人民日报》2月15日)
人社部在否认“行业收入差距全球第一”时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2010年末完成的数据:从大行业划分看,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70265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14911元;最高为最低的4.7倍;比1998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2.35∶1扩大了2.35倍。
从细分行业来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最低行业是畜牧业(10803元),二者之比为15.93∶1,比2005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7.78∶1扩大了8倍。
人社部同时强调,行业收入差距比较通常应该按“大行业”标准而非“细分行业”,行业划分越细,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距就会越大,2009年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为4.7倍,而欧洲国家通常也在3倍左右。我国行业收入差距远非全球第一。
这些庞杂的数据和陌生的术语,试图证实目前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全球第一的“冤屈”。然而,数据无论怎样详细都是冰冷的,人们的感受却是活生生的。
即便否认了此前媒体“行业收入差距全球第一”的说法又能怎样?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行业间工资差距越来越大,公众真的还在乎这样的差距到底是“全球第一”还是“全球第二”吗?
其实,人们对各种数据已经开始麻木。无论数据多么光鲜照人,它都无法改变公众的真实感受。2月14日,“中国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GDP世界第二,这个本该是扬眉吐气、振奋人心的经济信号,民间反响却平静如水。
无论是“行业收入差距全球第一”还是“GDP世界第二”,这样的数据概念只能概括集体的荣辱,而裹挟其中的个体感受却难以呈现。这并不是说国人不再关注集体荣誉的兴衰,只是说在国家繁荣强大的同时,国民更在意自身的生活状态及感受。
我完全理解人社部出面否认“行业收入差距全球第一”的良苦用心。在国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现实背景下,“行业收入差距全球第一”这样的信息,只能愈发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完成的数据来反驳这一说法,人社部只是希望以此缓解社会情绪。
但是应该看到,一来统计数据经常掐架的现象已经使得国人对那些看似权威的统计数据不再抱有太多信任;二来收入差距的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不管这种差距是不是全球第一,都会让民众有不公平之感。
所以,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全球第一已不重要,否认,或者不否认,这差距切切实实摆在那里。
比辩解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小这种巨大的差距。行动比辩解更重要,有行动才有希望。薪酬分配基本合理了,国人过得都幸福踏实了,行业收入差距到底是不是全球第一,随他们说去好了,还有谁会真正在乎?(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