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能够从《三字经》中删除“昔孟母,择邻处”,从《劝学诗》中剔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编撰者们的确是用心良苦,想必也一定为此煞费苦心。毕竟,要想字斟句酌地从这些语句中揣摩出不科学、与时代发展相悖的内涵,其实并非易事。连“孟母择邻”暗藏的“环境决定论”,以及“书中自有颜如玉”背后的“读书功利化”,都没能逃过编者的犀利眼光,有望读到最纯净《三字经》、《弟子规》读本的学生们,还真是幸运而有福的。
的确,有道是“时过境迁,时移势易”,就连两代人之间都难免会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受限于时代,古人的那套逻辑,即便是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经典,也未必就完全适用于现代。这个时候,现代教育对于传统经典仍然有所取舍,吸其精华,剔其糟粕,要说也不无必要。
不难设想,假如诵读这些传统经典的学生们不幸把“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了真,以为书中真的可以找到“美色”,甚至认为读书读得好就能收获“黄金屋”与“颜如玉”,的确难免误导。然而,担心“黄金屋”与“颜如玉”这样的字眼会腐蚀、玷污孩子们的心灵,不仅低估了孩子们的抵抗力,恐怕更污蔑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事实上,“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经典名句,已不知传承了多少代人,似乎并没有让人们因此而误入歧途,相反,将书比喻为“黄金屋”与“颜如玉”,非但没有落入俗套,其对于一代代人读书热情的激发与鼓舞,倒是不争的事实。此外,现实中,比“黄金屋”与“颜如玉”这样的字眼更露骨的诱惑,孩子们其实都不难接触到,真要防止孩子们被“误导”,不打造出“真空”环境,看来绝无可能。
基于上述视点,孟母不过是躲避不良的环境,并没有连传统典籍都要过滤净化一下才给孩子读,相形之下,“孟母择邻”是整容,而删除“孟母择邻”则是毁容。因为,相比“黄金屋”与“颜如玉”可能带来的所谓“误导”,删除这些公认的传统警句,恐怕才是更严重也更危险的误导。